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本地創科動態|中大首次證實 堰塞湖可誘發地震

By on April 10, 2024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傳統觀念認為,地震的主因是由於地殼板塊運動等地質變化引起,而山崩堵塞河床形成的堰塞湖通常被視為震後的地表災害。香港中文大學領導一項研究首次證實,堰塞湖與地震存在因果關係;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香港中文大學,青藏高原白格
以2018年青藏高原白格滑坡為例,堰塞湖的重力加載及流體壓力,令地震活動率大增。(中大提供圖片)

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團隊以青藏高原白格為研究對象,發現當地在2018年時曾發生兩次山崩,並形成堰塞湖,掉落的崩塌物多達3300萬立方米,其體積相當於1.3萬個奧運標準游泳池。

團隊結合內地的地震儀數據,觀察到山崩後僅一周內,該地區發生逾60次地震,頻率超過堰塞湖形成前20倍。配合以人工智能(AI)為基礎的高精準度地震目錄,以及建立地震應力(Crustal Stress)觸發模型,進一步證實該理論。

加大地下壓力令斷層滑動

領導研究的中大理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助理教授陳衍佐解釋,當崩塌物阻塞河谷或河床形成堰塞湖,其水壓隨湖內水位升高而持續增加,從而加大對地下的壓力。此外,湖水亦會不斷擴散至地下孔隙而增壓。在上述兩種作用影響下,堰塞湖附近斷層進一步滑動,並引發地震。

香港中文大學,陳衍佐
陳衍佐(右)建議,在山崩多發地帶修建防護裝置,或對堰塞湖加以引流,是相對有效的間接防範方法;旁為劉敏。(周泳彤攝)

陳衍佐續稱,早前有研究證實,人工水壩有機會引致地震,其觸發原理跟堰塞湖近似,常規做法是避開板塊運動活躍地帶。對於堰塞湖所引發的地震,陳衍佐建議在山崩多發地帶修建防護裝置,或對堰塞湖加以引流,是相對有效的間接防範方法。

論文第二作者、中大理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課程博士後研究員劉敏補充,地震是地球演化的必要環節,雖能透過人為手段干預,但無可避免會發生。

香港中文大學,劉敏
劉敏認為,地震是地球演化的必要環節,無可避免會發生。(周泳彤攝)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