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友誼之道與精神健康 (鄧淑明博士)

By on September 26, 2023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健康生活不僅是運動和均衡飲食,也包括朋友。

1938年,美國哈佛大學有科學家啟動一項名為「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的計劃,追蹤研究一群年輕男性的生活,成為社會科學中歷時最長的研究項目。該計劃的現任主管瓦爾丁格(Robert Waldinger)在2015年總結這項歷時近80年的研究,指出最大的發現是親密的人際關係讓人更長壽和快樂,而孤獨的人容易更早過世。另有研究顯示,每月至少見一次朋友的人,比不見朋友的人更快樂;有朋友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患抑鬱症的機會率較低。

另有研究顯示,有朋友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患抑鬱症的機會率較低。(Freepik網上圖片)

然而,隨着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興起,加上新冠疫情,令人際關係愈來愈疏離。近年不少研究提到,「知己無幾人」很普遍。例如美國調查發現,完全沒有好友的美國人,從1990年的3%升到2021年的12%,30年間急增3倍。英國同類調查也稱,58%受訪英國人說,稱得上「朋友」的不超過10個;7%英國人表示沒有可稱為密友的人,其中一半人謂他們有朋友,但沒有一個稱得上很親密,四分一人透露他們與曾經的老友鬧翻或失去聯繫。

結交好友不容易,原來時間是重要的催化劑。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研究發現,兩個陌生人變成普通朋友需約50小時的相處時間(工作間的共處不算),變成談得上兩句的「朋友」要90小時,成為交心好友則需200小時。

同時,另一項研究分析300萬名手機用戶的社交數據,發現朋友的數量在25歲左右最多,之後便持續減少。因此人到中年,要更努力經營友誼。怎樣努力?要結成好友,除說話投機外,時常見面溝通是最基本。如果把「成為老友需要200小時」的行為,演變成每頓兩三小時飯敍的相處模式,那大約是需要70至80頓飯,一個月兩次亦要花上3至4年。

在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連續5年不及格,其中朋友離散是許多香港人的共同經驗。(法新社資料圖片)

在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連續5年不及格,疫後情況也不樂觀,其中朋友離散是許多香港人的共同經驗。雖然政府指本地人口回升至近750萬,但英國內政部的數字也顯示,2021年至今年中,逾15萬人持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簽證在當地居住,當中也許有你我的摯愛親朋。縱使社交媒體令人有天涯若比鄰的感覺,惟地理上的距離其實難以彌補。

很快便是中秋加國慶的周末長假期,與其在家做低頭族看手機,不如跟新舊朋友共聚吃喝,增添生活樂趣之餘,長遠亦有助提升彼此的精神健康。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