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GIS促進跨學科學習(鄧淑明博士)

By on June 4, 2024

本文作者鄧淑明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2015年,我向全港中小學推出Map in Learning(MiL)的學習計劃,不單為參加的學校提供企業級的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更為師生安排培訓和支援服務,費用全免。

這個學習計劃的初衷,是我深信結合空間地理知識、統計、數學算式和模型的GIS,既可以促進年輕人的解難能力,也能對日後升學擇業有莫大幫助,更是智慧市民應該掌握的知識。為什麼?因為以地理位置為核心,GIS能打破科目的界限,更有效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聯合運作平台(COP),統籌多個政府部門更快速應對天災。(信報資料圖片)

GIS可串連不同來源和格式的數據,不論是圖表、實時影像、光學雷達、物聯網(IoT)、大數據等,並加以分析。而資訊可用圖形和圖像的形式呈現,讓用戶更易掌握事態形勢,可視化功能也促進溝通,這在民意多元的年代特別重要。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在互動地圖儀表板上顯示感染實況,有助於公眾掌握各區疫情發展。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聯合運作平台(COP),統籌多個政府部門更快速應對天災;政府的衞生黑點網站,以地圖羅列各區衞生問題,並透過照片對比新舊面貌,令人了解政府工作進度。

同時,GIS突破知識領域來尋求解決方案這一點,與近年興起的「跨學科學習」不謀而合。跨學科學習旨在培養知識廣泛的通才,與傳統分科導向的學習截然不同。正如學習GIS不限於地理科,MiL參與學校之一的九龍三育中學,便以GIS連結其他學科,例如中文科,透過空間角度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香港中文大學有通識教育的傳統,要求所有學生也要修讀關於文化傳承、自然和科學與科技等課程。(信報資料圖片)

事實上,跨學科學習並非新事物。香港中文大學便有通識教育的傳統,要求所有學生也要修讀關於文化傳承、自然和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等4個範疇的課程。北京清華大學的文理學院也提倡跨學科學習,新生入學時先接受以數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為基礎的小班通識教育,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才選定專業。

不過,隨着世界問題愈來愈複雜又相互關連,跨學科互動學習逐漸成為應對新時代難題的工具,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是一個例子,它的跨學科課程綜合心理學、生物學、歷史和文學等專業知識,協助同學處理複雜而無法由單一學科解決的問題。

近年,更有專為跨學科學習而設的大專院校,新成立的英國倫敦跨學科學院(LIS)是其一,該學院的學士和碩士課程,以解決人類和職場難題為重點。可見在急劇變化的世代,我們不能故步自封,需要GIS和跨學科學習這些創新方式,來應對前所未見的挑戰。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