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智能手機的童年(鄧淑明博士)
今年2月,兩位有幼兒的英國媽媽建立了一個WhatsApp群組,討論如何避免小孩對智能電話的依賴。當他們在Instagram分享這個想法後,一呼百應,很多家長紛紛加入。群組成立短短的幾星期內,其「無智能手機的童年」(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群組已經擁有超過6萬名追隨者。
憂心忡忡的不單是這群英國父母。美國佛羅里達州今年3月通過一項法案,禁止14歲以下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內地近年也嚴打青少年沉迷上網風氣,去年建議不滿8歲的兒童,每日上網時間不得超過40分鐘,8至16歲的青少年每日上網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英國政府正考慮禁止向16歲以下的人銷售手機。
今天,在很多地方,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已成為童年的重要部分。
在英國,差不多每個孩子到12歲時都會獲得一部手機,香港10至14歲兒童的手機擁有率也高達86%。擁有手機後,屏幕時間被社交媒體佔據幾乎是必然。根據調查,美國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體流連近5個小時,YouTube、TikTok和 Instagram最受歡迎。日本兒童家庭廳的數據也顯示,10歲及以上小學生日均上網逾3.5小時,初中生逾4.5小時,高中生更超過6小時。在香港,今年的研究指出,初小生平日使用智能電話約為0.8小時,高小生為1.2小時,數字看來偏低,相信是因為數字來源由父母、祖父母及監護人提供有關。
智能手機的使用惹起關注,因在富裕地區,年輕人的精神健康正急劇下降。《經濟學人》綜合2003年至2021年間、17個發達國家(包括英國、德國、美國、南韓、澳洲等)的自殺數字,發現年輕女性,尤其10至19歲的少女自殺率在過去10年大幅攀升,時間上與社交媒體興起吻合(YouTube:2005年推出;Instagram:2010年;TikTok:2017年),令人不禁把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連繋到精神健康下滑的現象。
到底瀏覽社交媒體時間長短,與青少年用戶的精神健康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目前未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不過,現在不少用戶正自我修正,就是愈來愈少人會在公開賬戶發布個人資訊。根據研究公司Gartner數據,去年只有28%美國人稱,他們愛在網上記錄自己的生活詳情,低於2020年的40%;Instagram指出,現時在私訊分享的照片,比在動態消息分享的照片更多。
不少家長發現,強行命令孩子不接觸社交媒體,只會引發衝突,成效甚微。或者他們可嘗試在假日,與孩子外出參加親子活動,並協商上網時間表,幫助他們減少沉迷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