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地理資訊是重要基建(鄧淑明博士)

By on May 28, 2024

本文作者鄧淑明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日前表示,今年中成立的「數字政策辦公室」會推動政府部門多利用資訊科技及數據,並在嚴格遵守個人私隱的要求下,促進各部門的數據流通達致一體化,為大眾提供更方便的服務。

這是發揮數據價值的重要一步,愈來愈多國家把數據視為資產之一,統計機構也嘗試量化數據的價值,例如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把2018年該國數據,包括政府和公私營機構的庫存、相關軟件和知識產權的總值,估算在1570億至2170億加元(約8975億至12405億港元)之間,佔同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逾一成。

愈來愈多國家把數據視為資產之一,統計機構也嘗試量化數據的價值。(Freepik網上圖片)

釐定數據的價值之所以重要,正如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梁守肫在《信報》中指出,要有效發揮數據的成效,牽涉「測量、搜集、過濾、編排、儲存、發放、更新等工序,在在需要資源人力」,這在經濟不景時,尤其容易引來質疑。該文提到本港要建設智慧城市,便需凡事數據化,而「大部分數據都離不開地理資訊」,這與行內的傳統智慧指八成數據都與地點位置相關,正好一致。

地理資訊數據化可否簡化為金錢單位?目前相關研究不多,較多人引用的是英國地理空間公署(Geospatial Commission)年前的估算,指當地私營企業每年可從地理資訊創造60億至110億英鎊(約595億至1092億港元)的經濟價值。然而,即使難以量化為金錢單位,並非表示地理資訊的重要性低。

英國地理空間公署指當地私營企業每年可從地理資訊創造60億至110億英鎊(約595億至1092億港元)經濟價值。(Freepik網上圖片)

梁文又說,地理資訊數據化的效益「可能潛藏於久遠,又或間接影響不明顯的領域」。他以去水渠道作比喻,「平日和風細雨、天下太平,市民未必自覺家居去水的重要性,待至大雨連天、洪水橫來,才驚覺水浸的可怕,當基建不全、樓房遭殃、財物受損,才認知良好基建的價值。」

地理資訊數據實在是防禦天災人禍的重要基建,這亦是為何我在疫情期間,建議政府要完善渠管地下網絡的資訊及數碼化的原因,並要確保更新機制,為下一波疫情做好準備;又一再提醒當局,要把全港分散的樹木資料以地理位置整合,以便有系統地監察護養樹木的成效,減少塌樹傷人,若要在打造北部都會區「香港矽谷」的同時,又能做好保育濕地並緩減洪水的隱患,地理資訊絕對是當中不可或缺的。

在文章的結論,梁守肫一針見血地指出:「地理資訊數據化,實是智慧城市的基石,為發展必經之路,不宜以量化其價值這角度來打擊推行的決心。」真知灼見,為官者應該深思。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