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嶼隱世美景背後的歷史文化(鄧淑明博士)
眼前是一幅幅中國山水田園畫,翠綠的山巒上有飛鳥翱翔,山間有飄動的雲霧,簡樸的村屋前有舞獅,白色的燈塔光照海上,更有隨着滑鼠而動的帆船……這是別開生面的〈南嶼角落:二澳到芝麻灣的文化地圖〉,以手繪地圖,配上簡短有趣的文字、照片,呈現南大嶼的地形、景觀、建設及傳統活動等歷史和文化,活潑又具資訊性;而且備有中英版本,照顧不同人士需要。
網站首頁標示了地名,由畫面左邊的二澳、長沙、分流、石壁、貝澳一直到右邊的芝麻灣等9個地方,點擊黃色地標,會看到各處的詳情,精采紛陳。
例如一般人比較陌生的二澳,內頁左邊會見到由山上的「水澇漕」(據說因為雨後聲似雷轟,鄉民稱為「水嘮嘈」)急湍而下的水流,令人彷彿聽到隆隆的水聲。下面「基壆」有垂釣的人,雙手拿着魚獲滿載而歸,還有田裏耕作的農民,旁邊標示「復耕」。
點擊下去,便見綠油油的田野照片,是二澳村民和一班熱心耕種的非村民努力十年的成果;又附以1963年和2022年航空相片的新舊對照。二澳的復耕始於2012年,現時已復耕農地約10萬方呎,作物由初期的稻米,到現在具新經濟價值的花、胡椒、香茅等。
這是「可持續大嶼藍圖」的一個項目。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大嶼山南部作生態旅遊或康樂用途,包括在長沙、水口、石壁和貝澳提供生態康樂設施,以構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讓訪客透過多元化的生態旅遊、休閒康樂及教育活動,促進市民健康生活及地區經濟。
建議的措施包括興建行人步道、洗手間及飲用水加水站,以及景點之間的穿梭巴士服務和旅遊巴泊位、優質生態營舍和營地等,當局計劃於今年上半年就研究建議聽取公眾意見。而〈南嶼角落:二澳到芝麻灣的文化地圖〉這個互動的故事地圖(StoryMap),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融滙多種資料。在輕鬆又生活化的畫面下,把當地天然資源及歷史文化展現出來,增加公眾對南嶼的了解和保育意識。
根據可持續大嶼藍圖內「北發展、南保育」的總體原則, 我認為一如保育南大嶼,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政府也應同樣採用這樣活潑生動的故事地圖,向公眾展示詳情。尤其是在該區保育方面的努力,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減少爭議。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