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建造業新趨勢(鄧淑明博士)

By on May 21, 2024

本文作者鄧淑明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從2020年到2060年,預計全球將增加約2.6萬億方呎(2410億方米)的建築面積,相當於40年間每月為世界增加一整座紐約市,這股龐大的建築增長浪潮可說前無古人。全球建築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14萬億美元,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2%。

在香港,建造業的行業增加價值在2022年為1218億元,對GDP的貢獻有4.3%,然而,香港的建築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根據顧問公司麥肯錫評估,即使彼此的工資相近,香港的建築成本每方米達到36美元,比美國三藩市(33美元)昂貴,更遠高於新加坡(22美元)及上海(19美元)。

麥肯錫預期,未來10年行業的生產力和成本問題持續惡化。(信報資料圖片)

麥肯錫預期,未來10年行業的生產力和成本問題持續惡化。同時,建築整個生命周期佔全球每年碳排放量的42%,既為減排也需應對成本上漲問題,因此本地建造業的數碼轉型刻不容緩。

故此,數碼分身(Digital Twin)近年成為本地行業先行者的利器,以監控甚至預測建築地盤的進程,管理人員可以使用栩栩如生的數碼分身模型偵察進度。配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儀錶板實時顯示的傳感器數據,並結合多重資訊,例如無人機圖像,使有關人員能夠及時作出回應。隨着「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興起,規劃人員不單可使用這種軟件「看到」安裝次序和實況,更做到同步即時交付(just-in-time),令建造過程無縫推進。

在創建數碼分身時,建築業人員更會結合先進的GIS技術與建築資訊模型(BIM)軟件。GIS強於提供宏觀和建築工程外在環境的資訊。BIM則提供工程內的詳細數據,因此GIS和BIM可完美地相輔相成,從材料運輸路線、環境影響到天氣變化模式都能一一照顧周全,令管理人員可以更有效地規劃,減少浪費和工傷,也降低成本和促進減排。

金門開發了原創的Gtwin方案,運用三維(3D)數碼分身模型,提升工地安全和營運管理。(中通社資料圖片)

在本地建築界,金門建築可說是數碼分身的先驅。

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擁有可容納1450個座位的演藝劇場,金門開發了原創的Gtwin方案,運用三維(3D)數碼分身模型,提升工地安全和營運管理。該公司除了建構3D數碼模型外,亦製作模擬建造過程的4D模型,以優化和完善施工方法;並利用航拍攝影測量、激光掃描及3D照片獲取施工數據,確保工程按設計進行,完美示範建築項目的數碼轉型。

表現如此出色,無怪乎去年成為Esri年度「地理資訊系統應用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in GIS Award,簡稱SAG獎)的本港唯一得獎者。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