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些事(1):從抄襲說起
前言
2005 年曾經去過一次北京,待了數天,那時候走馬看花,記憶不深。依稀記得下雨時地上的水像墨汁一樣黑,還有那一頓差不多要200人民幣的全聚德晚飯(雖然真的很美味)。
到 2010 年,我的公司跟北京一間 startup 有一些業務合作,讓我有機會在北京待了整整一個月。這一個月的經歷,簡直是畢生難忘。
中國式抄襲
很多人說中國內地都是 copycat,他們只懂山寨,不會創新。無獨有偶,我去的這一家公司,整個產品概念,也是抄回來的。
要說中國企業抄襲,「罪狀」罄竹難書。舉幾個較著名的例子:
這些例子蠻有名的,因為他們不單單「參考」外國成功的產品概念,甚至連產品外觀也一併複製過來。還記得當年在大學教電腦,一看國內同學的瀏覽器,出現一個跟 Facebook 一模一樣,但叫校內網的網站,那種震憾至今難忘,更驚嘆內地的複製能力。 這裏有兩個當年校內網的網頁存檔,假如有用過早年的 Facebook 的話,一定會覺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2006年11月 / 2007年12月
騰訊由 QQ 起家再轉攻遊戲市場,之後再上市,往後的是人所共知的歷史。新浪微博很早已經內建圖片上傳功能,相反 Twitter 到 2011 年才正式加入相關功能。魅族當年抄 iPhone 被 Apple 提告,但今天我拿著他的第四代智能手機 MX2,發現質素比很多外國品牌的高價位手機高很多。
你去罵他們抄襲的同時,他們通過這個過程,學懂了再自行改進。做得比你更好更便宜。君不見今天人人搶小米手機,有誰還會笑中國製山寨電話會爆炸?
不管何地,創業心態最重要
在北京那家 startup 待了一個月,看見他們如何做產品。創業不分地域,我們犯的錯誤,他們也會犯,甚至可能犯得更多更嚴重。比方說我之前寫過造新產品必須要看數字,他們也犯了相同的錯誤。還記得當日我的拍檔在香港幫他們做推廣,客戶第一句問的就是「我不管你多少註冊用戶,我要知道你的 DAU (daily active user) 有多少?」「有多少內地用戶來香港有用這個產品」。我在北京,也就是替我的拍檔到處打聽,卻找不到什麼數字。這個問題,拖了很久也沒有解決。
創業不是口裏說說算了,資源有限,做每個決定也必須有根有據。他們這個產品經過了三年的發展,目標朝令夕改,領軍的隨心行事。花了幾個月去改進產品,卻始終不能達標,甚至在微博上被形容為「鬼城」。最近得知他們已經將整個平台放棄了,將資源搬到其他項目上。這其實也屬意料之內。
當騰訊的股價如日方中,ICQ 卻已經不知身在何方,連將 ICQ 打敗的 MSN Messenger 也已經關閉。相反人人網在微博和微信的連環打擊下,聲勢也大不如前。騰訊和人人網都是抄襲的,但結果卻各走極端。可知抄襲並不代表必然的成功或失敗,還是一句老生常談:「創業構思不太重要,最重要是整個團隊的執行力」。
我沒有打算為內地的抄襲行為歌功頌德,抄襲就是抄襲,在情在理也說不過去。但假如一直只停留在「中國的公司只懂抄襲」這個觀念上的話,我可以肯定,你將會輸得很痛快很徹底。因為當你還在抱怨時,人家已經超越你。
早前香港有公司聲稱被內地龍頭企業借參觀的名義,「抄襲」他們的產品。行家的事我不知詳情,不便多說。被抄襲的,心裏故然不好受。但作為公司的創辦人,堅持信念、保持團隊士氣最重要。除非你學 Steve Jobs 那樣,出 iPhone 前先將所有設計的申請專利註冊(其實還是會被抄),否則總無法避免抄襲的情況發生。
相對地我上星期見到香港一間 startup 的創辦人,他們被對手假扮成投資者約見面,先套走所有公司業務發展計劃,再假扮成他們公司的人去騙用戶資料,甚至在 App Store 上以一星戰術攻擊。我問他的感受和應對,他只淡淡的說了一句:「做好自己的產品吧」。這種心理質素,很值得我去學習。
[原文刊於:victorlamhk 圖:Ivan Herman CC Licensed]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