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視覺加快分類回收垃圾 (GrinBean 林心湛)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最快今年底實施,把有用資源循環再造,不但紓緩堆填區壓力,更為自己荷包着想。有本地初創嘗試以人工智能(AI)、物聯網及機械人等技術,協助企業更有效地處理廢物。今次請來GrinBean聯合創辦人林心湛,講解其技術如何推動源頭減廢。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林)林心湛 GrinBean聯合創辦人
陳:公司冀以科技推動廢物回收,產品開發上有何特點?
林:我們公司主要有兩款產品,其一是AI自動分類回收機,機內裝有鏡頭,透過AI機器視覺技術,識別不同的回收物,包括塑膠、金屬、紙及垃圾;再透過機械轉盤,把回收物送去指定的回收桶內;目前AI識別的準確度達95%。此外,機內的深度及重量傳感器,可以協助識別裝有殘餘物的膠樽,並劃分為垃圾,確保可回收物的狀況。
中大先行試用 盼引進科技園
回收機長約1.5米、高約1.4米、闊約0.7米,每個回收桶容量為60公升。去年曾擺放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團隊因應校方反饋改裝,包括調節回收機的入口高度,方便輪椅人士使用;考慮到安全問題,同時加裝了自動門、防夾手裝置等。
另一款產品是即插即用廢物監測裝置,簡單而言,就是把回收機的元素抽取出來,包括鏡頭、傳感器等,再安裝在普通回收桶或垃圾桶內,以了解日常回收情況,例如辦公室內的廢物種類、重量等。當企業收集有關數據後,可及早為垃圾徵費做準備,或可推動員工源頭減廢。目前產品獲地產商的中環寫字樓採用。
陳:在香港從事硬件研發有什麼挑戰?產品哪部分的開發工作最具挑戰性?
林:在香港做硬件很困難,不少人會傾向做系統整合,例如從內地採購現成機器,自行修改程式等軟件部分,包括繁簡轉換等,使機器適合香港應用,這是一個已知、相對較易的模式。但我們做硬件起家,更希望自己落手砌,過程難免艱辛,包括尋找合適的傳感器、電路板等硬件,以至聯繫3D打印廠家等。
以分類回收機為例,當中各種功能,例如機內的機械轉盤,都是由我們設計、組裝,期間亦要不停試錯。
目前團隊正升級回收機,例如機內加裝漏斗形裝置,容許一次回收多件物件;未來計劃與香港科技園合作,把回收機放在園區內。除了尋求與地產商、物業管理公司合作,我們與不同回收商及回收場接觸,開發全新的回收物分類系統,例如在分類裝置搭載運輸帶等,讓業界毋須大灑金錢,從海外引入解決方案。
客製小規模收集機助降成本
陳:如何看待香港環保或回收市場?潛力如何?
林:香港的回收市場較小,回收物數量不多,且處理狀況較差,以膠樽回收為例,除了混雜垃圾,樽內不時殘留飲料,甚至有發霉等情況,令回收商難以大規模收集處理。現時回收商採用的分類機器,主要從外國市場引入,惟這些機器規模太大,安裝成本高。始終本地回收量有限,部分商戶為免浪費,甚至要入口海外膠樽,以善用機器處理能力。不過,這種困境正好成為本地初創的機遇。
作為初創公司,我們沒有太多用例或往績供客戶參考,但團隊優勢在於有研發能力,能根據客戶需求,制定客製化方案,例如設計規模較小的分類機,切合本地回收情況、降低成本。
香港回收業界亦開始尋找相關的科技解決方案,例如環保署旗下「綠在區區」計劃,就大力推動智能回收機。我相信垃圾徵費是推動回收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政策以外,市民須具備環保意識。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