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科技不斷提升 助力香港運動員拼搏追夢
港隊運動員在杭州亞運會奮勇拼搏,於多個項目上奪得出色成績,展現實力和鬥志。不過,運動員的榮譽和成功背後,亦離不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香港體壇名醫容樹恒教授,曾經幫眾多港隊精英克服傷痛,重返賽場,張家朗、江旻憓、蘇慧音等都曾受到他的幫助,他也因此被稱為運動員的「造夢者」。
正因為自己的經歷,十字韌帶手術成為容教授的專長,行醫20年的他曾親自操刀超過4千次。出色完成手術之餘,容教授亦帶領團隊研究幹細胞再生療法,培植出肌腱衍生幹細胞,幫助肌腱癒合。如今,運動醫學科技已成為運動員追夢路上的最強後盾。
當然,醫療科技不僅對運動員而言至關重要,對普通人的健康亦十分關鍵,尤其是對易受病痛困擾的長者。截至2021年,全港有近5萬人中風,65歲以上長者佔7成,病人要面對行動不便等後遺症。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湯啟宇的團隊,今年推出可穿戴的「人造肌肉衣」,引導病人訓練腦部下達肌肉指令,完成簡單動作,例如扭毛巾。其實,湯教授早在2012年就已研發出復康機械手——「希望之手」。
事實上,「希望之手」並不是個例,香港還有眾多其他樂齡科技發明。每年的樂齡科技博覽就會展示數百款科技產品,加強社會對科技優化樂齡生活的認識。
推動創科發展惠及民生,一班頂尖教授在此方面的確是功不可沒。但創科不一定是成年人的專利,小學生的奇思妙想其實亦十分珍貴。
早前,在香港創科展上就展出來自一班香港小學生之手的創意發明,例如,有仿如一塊「鏡」的解壓裝置,集合人臉識別和聊天機械人功能,能夠聆聽煩惱、識別情緒,以及陪人説話;有「人工智能門衛」系統能辨別門外到訪的是家人還是陌生人,方便認知障礙人士使用。
由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無綫電視製作的20集電視資訊短片《科技探索 香港創新活力》,還將詳細介紹更多香港的創科發展,例如香港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領域的一系列創新成果,是如何落地轉化和應用?香港科研人員如何克服困難,探索求真?本地青少年在科技比賽又是怎樣發揮所長,實現夢想和創意?
作者:郭立新
想了解更多內容,可留意由10月2日至10月21日在無綫電視黃金時段播出的系列短片,「當代中國」網站及YouTube頻道亦會同步更新內容。
以獨特視角展現當代中國的發展趨勢和人情事物,帶領讀者全新感受當代中國。www.ourchina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