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設計助聽器骨傳導揚聲 (數碼綠洲 林旭)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不少長者聽力退化,造成生活不便。有本港初創今年初推出骨傳導助聽器Dai3mimi(複耳),利用聲學共振特性,直接把聲音通過頭骨傳導到內耳,並獲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HKICT Awards)的智慧生活大獎。今次請來數碼綠洲(DigitalOasis)創辦人及產品設計師林旭,講解其技術原理及應用。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林)林旭 數碼綠洲創辦人及產品設計師
陳:骨傳導助聽器原理是怎樣?設計上有何特點?
林:現時市場主導的是入耳式助聽器,類似聲音放大器,把收集到的聲音放大,再經耳膜、中耳傳入內耳。缺點是如用戶患有耳膜或中耳神經退化等問題,就無法受惠。我們的產品結合金屬及塑膠兩種材料,透過振動技術,直接把聲音通過頭骨傳導到內耳,聲波毋須經耳膜及中耳傳遞,傳輸方法截然不同。
掛耳款較「潮」 多色選擇
相比傳統助聽器只有一個收音咪,我們的產品設有多個收音咪,可分開收集不同聲段,例如放大一米範圍內的聲音,並屏蔽遠處聲音。即使身處茶樓等嘈吵環境,用戶亦能清楚聽到同枱人的交談聲,不會被周遭噪音蓋過。
此外,有別於入耳式助聽器,只要把產品掛在耳朵上即可,從外觀無法判斷當事人是否聽障,且備有多種顏色供選擇。團隊特地採用有線設計,防止耳機意外丟失,令使用時更加放心。與此同時,產品用法簡單,即使用戶手震,亦能順利操作。
陳:公司以往主要開發消費類電子產品,例如掛畫喇叭VisualSonic,為何轉型開發骨傳導助聽器?研發過程遇到什麼挑戰?
林:我父親有聽力問題,但他擔心被標籤,且助聽器效果未如理想,故甚少使用。傳統的入耳式助聽器市場及專利,由數間歐美廠商佔據,即使其他公司有意研發助聽器,亦易被告侵權。
然而,助聽器市場龐大,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去年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約4.3億人有聽障問題,預計到2050年會增至超過7億人。
有見及此,團隊嘗試以新技術及設計,開闢另一條跑道。掛畫喇叭與骨傳導助聽器,同樣採用公司的專利振動技術,分別在於前者透過畫布纖維振動發聲,助聽器則結合金屬及塑膠兩種材料振動發聲。
團隊兩年前着手研發,惟未幾新冠疫情爆發,全球各地相繼封城。隨着大部分零件工廠關閉,我們的供應鏈亦出現問題,疫情期間又無法親赴內地廠房,只能與工程師遙距溝通,以致骨傳導助聽器開發歷時超過兩年,時間較以往開發新產品長逾一倍。
醫護團隊跟進售後
陳:助聽器目前主要透過長者中心、聽障機構及醫療機構銷售,為何採用這種分銷模式?
林:與一般電子產品不同,助聽器需配合長者情況使用,例如單耳或雙耳聽障、聽障程度、身體狀況等。因此,公司採用Tech2Care的商業模式,由醫生及護士等專業人士組成的照顧者團隊,為用戶提供服務。如試用產品期間,會有專人從旁協助,因應用戶情況調校頻段等。
同時,我們還提供「售後服務」,照顧者會跟進用戶使用情況。同時,我們亦與本地醫院、長者中心、日間中心等10多個機構合作。
公司已提交約20項專利申請,當中超過一半已獲批。我認為抄襲問題無可避免,申請專利以外,團隊也從商業模式入手,抄襲者只模仿產品是徒勞。
陳:隨着全球人口老化,樂齡科技日漸受市場關注,如何看待市場前景?
林:不同年齡階層都需要相應的產品,樂齡產品的性質大多用於照顧用戶,以保持其生活質量。隨着醫療、科技進步,人類愈來愈長壽,人口老化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商業角度而言,樂齡科技市場龐大。
助聽器是公司首款醫療健康類產品,更獲頒今年HKICT Awards智慧生活大獎及智慧生活(智慧醫療)金獎,對我們來說是很大鼓舞。未來會循這方向發展,利用振動技術,推出更多新產品。公司已入選數碼港培育計劃(CIP),正展開融資,冀拓展內地及海外市場。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