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山:金融科技要改善(張綺霞)
本文作者張綺霞,為《信報》撰寫專欄「回歸20年自由講──97畢業生」,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黃元山早於1992年遠赴美國進修,1997年於耶魯大學取得東亞研究學碩士後,便加入投資銀行,先在紐約雷曼兄弟當分析員,參與設計第一代抵押債務證券產品CDO,這產品後來被認為是引發金融海嘯的炸藥。他在紐約雷曼兄弟晉升至副總裁,後來到倫敦雷曼兄弟任職,及後轉任瑞士銀行倫敦執行董事,再回港成為蘇格蘭皇家銀行亞太區董事總經理,辭職後成為獨立評論人,並在大學教學和擔任公職。
回顧過去多年,他指本地雖然股票市場發展完善,但其他金融產品市場仍有待提升。而全球都在說金融科技(FinTech),但本地的金融科技發展被詬病多時。「會否是法規太保守?」他特別點出,本地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發展緩慢,中國也開始探討以此科技進行人民幣電子化,但香港仍未跟得上。科技急速改變,全球金融生態也將有新面貌,「如果香港仍想保持金融地位,在科技上應有所改善或改進才不落後於人。」如今全球都在說綠色金融,也是中國債劵市場的焦點,「如香港仍對此無任何參與或反應,是跟不上步伐。」
香港經濟有隱憂
他指出,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吸引愈多地方的企業和投資者愈好,要建立全球網絡,而非只集中在本土企業。「香港(金融業)未來都是朝幾個方向:離岸人民幣中心、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為內地企業輸出資金提供服務。中國GDP如此大,金融資產只會愈來愈多,香港作為中國裏面唯一一個open access的地方,將會有不同的角色扮演。」
近年樓價居高不下,一些說法歸咎於中國資金炒賣。他分析:「香港從來都是開放型的城市,而且資金也未必來自內地,2009年後全球銀行水浸情況嚴重,這麼多錢,香港這麼小的地方自然會有資金的因素讓樓價上升。而香港本身私樓每年的目標落成量,過去10年都無達到每年平均目標18000間,自己都無法做到滿足本地的剛性需求。」
他認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填海和發展新市鎮。「沒有一個找新地的方法是大家百分百同意的。如今新加坡也在進取地填海,我們卻在這邊不做事,為那一百幾十公頃而爭拗。」近年不少人主張在經濟增長時也要顧及社會、環保等因素,他認同有其需要,但也要解決目前本地勞動人口、土地、科創行業增長緩慢的問題,否則經濟增長不會高,「香港經濟是有隱憂的」。
全世界在談論資本主義機制有什麼值得修正的地方,他希望香港也能多思考。「許多人都關注政府和政治如何可以做得更好,但我覺得商界在社會中也有重要角色。如今社會每個人都要多想和多走一步,但政府和NGO資源也有限,商界卻能創造而非分配資源,若他們也能同時doing well and doing good,便能做到雙贏,那力量也將會是很大的,這卻較少人討論。」
撰文:張綺霞
更多張綺霞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