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類關係3種看法 (車品覺)
科技與人類的關係普遍有3種看法,第一類認為技術與科學是實現自己目的之手段,只是效能和價值大小之別,科技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這是一種科技「價值中性」觀。另一類主張技術與科技不止於手段,認為其運用可反過來改變人類本身。
北京大學已故教授張祥龍曾經指出科技並非「價值中性」,他的這個看法與二十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相類似,海德格爾曾對技術進行了一系列深入本質的探討,而成為學界公認對技術「存在論」提出嶄新概念的哲學家。對於技術,海德格爾相信應該從動態的視角去觀察,技術除了是一種工具,同時還體現了人和物的關係。
前述的兩個觀點都對科技的發展抱着樂觀態度,反正科技為人類所用,有一點「人之初,性本善」的憧憬。但當人類社會與科技有更多融合及競爭時,性本善的樂觀看法就愈來愈站不住腳了。例如一間餐廳為了競爭而使用了高性價比的基因改造肉類,事前卻沒有告知客戶;又如電子商務平台運用大數據去激發顧客的購買慾,但沒有理會客戶可能已不能自拔,以致債台高築等問題。
那麼第三類看法來了,技術與科學本身隱含着某種危險,特別是當它發展到現代技術與科學的高端科技階段,對人類的影響就明顯變質,從主要是幫助人類,變成人類被控制,甚至把人類置於危險境地。
這種現象在深度智能化或自動化(包括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廣泛使用後)的社會中可見一斑,某科網富豪曾經說過未來將會是小部分擁有科技能力的智慧人類,僅需要每天工作兩小時,就能過着舒適生活;相反,其他人就可能變得微不足道,終日為口奔馳。當然更直接的方式也是大家都不希望見到的武器裝備上的智能化。
這些武器泛指所有不顧一切甚至損人不利己的商業行為,科技在此充當着催化劑角色。這些都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的事情,也不用等到科幻電影中所說擁有強大智能的計算機「大佬」在操控世界,勞役人類的場面。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