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角度: 從自立門戶到關懷社會
本文由「IT呼聲」記者撰寫
一間咖啡店,四個IT人:林逸明(Kenneth)、潘慶龍(Alex)、麥志烈(Rick)和鄭斌彬(Ben),從創業、守業、業內生態的剖析,以至參與公共事務,道出一群IT人如何看今日的香港。
反正賣命 不如創業
「基本上是拿著睡袋去上班!」Alex此話,概括了多少IT人的生活?跟他共事幾年,最後成為創業拍檔的Kenneth,認為打工比創業更辛勞:「一年安裝成百套系統,假期更忙,總以少三四倍的人手完成工作!」雖有成功感,但創業十年,總覺得多點自主的工作生活,辛苦更有價值。
「當時相信開公司,可以多點資源做自己想做的,又能控制工作環境和發展方向,也可跟自已搭擋的人合作。」畢業之後只打了四個月工的Ben和從未打過工的Rick,在飯局上問大學教授借了一點錢,就自立門戶。「為何一星期定要返五天工?」有點孩子氣的他們,在年多後把教授的錢還清。
抱善守業 客如伙伴
「剛好遇上iPhone和web 2.0熱潮,我們還是相當幸運。」Ben和Rick玩票式開發了一個影相Apps,換來三個月三百萬的下載量,公司就這樣開業七年至今,目前有員工四十多人。「初期困難多與財務有關,現在則是集中處理客戶和內部問題。」Ben以「人性本善」的信念丶Rick則以「啟導員工領會每項工作意義」的精神,管理和發展公司的人力資源。
「首兩三年,客人常問我公司會不會倒閉?後來我乾脆說,真是如此的話,我會為你找另一間公司承辦,不致運作有問題。」但Kenneth記得,這些問題還是持續了一陣子。而現在跟客人的關係則如合伙人,加上多跟商業機構合作,系統穩定性的要求較高,工作伙伴也偏於成熟穩重。
護士診症 人才外流
Rick笑言,現在的IT業,是叫「護士診症」的生態。Kenneth也認為,除了較專業的機構外,IT人多處於「但凡過電的均屬IT管」的狀況。他表示,由於香港太多工業型出身的老闆,多傾向以管理工人的模式管理IT人。多不投資培訓,又勉強前線的IT人處理雲端系統,實在難以發揮他們的能力,更遑論利用IT發展公司業務。
那本地IT人的能力又如何?「香港不是沒有卓越IT人,只是工資追不上其他的地方,遇上異地工作機會如美國,就走。」據Ben所知,現時一個台北programmer的薪金也比香港高。他強調,人才是IT業界最重要的資本,此情景令人感慨。
專業參與 創新局面
「部份九十年代的香港IT人,轉行做服務或餐飲業,並運用自己的IT知識營運,發展不錯。」Ben強調,利用資訊科技知識提高工作質素,非但在技術上,也在意識形態上。就如Uber,IT人由支持它的出現到支持運輸業內的自由競爭,是體現新的生活態度。不然Uber和傳統的士有何分別?
「之前因為槍擊案,美國國民對於是否應將疑兇的手機解鎖惹起爭論,公眾普遍不明白何以不開手機的back door。」Kenneth覺得,作為一個IT人,如果可以在此事上為公眾提供專業意見,將有助建構一個既開放又能保障私隱的社會。而此事對香港IT人應如何衡量自己在社會的重要性,也具啟發性。
四位IT人的一席話,以IT專業的眼光,由自立門戶談至關懷社會,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可曾讓你對香港的發展有新的看法?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