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科技園CEO:港生活成本高 礙吸納外地人才

By on November 20, 2014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

政府將成立創新及科技局,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表示,本地科研人才欠缺,本應可以學習美國矽谷及新加坡,吸納外地人才,但馬錦星指香港生活成本較高,「香港大學生出來工作數年,還是住劏房,你如何吸引外國人來為你創業呢!?這是基本的社會問題」,他認為這影響香港吸納海外人才。

本港大學生熱誠比以前差

要在香港建立創新生態圈,發展科技產業,馬錦星認為最欠缺的元素是人才,日前他接受本網訪問時,表示香港的大學是能夠培養到一批本地人才,但過去20年, 就讀資訊科技及工科的學生減少,他們的熱誠亦以前差,真正原因他尚在研究中,他說有人覺得是因為香港某些工種減少,例如是IT行業,使他們難找工作。

但馬錦星指IT行業有許多發展機會,而政府亦付出許多資金吸引人投身創新及科技行業, 有不少年輕人到科技園及數碼港實踐理想, 當中科技園的孵化計劃,已成功培育300多間公司。

當香港談及發展創新科技時,總會參考矽谷的經驗,馬錦星指50年代時矽谷仍是農地處處,鄰近的史丹福大學卻要做科技的開荒牛,鼓勵教授及畢業生出去創業,結果矽谷成為今天科企巨擘的重心,史丹福的教授即使在外創業失敗,仍有機會回校教學,使他們無後顧之憂。

港教授出外創業未成風氣

不過香港未有正式的機制,容許大學師生豁出去冒險創新,把科研成果變成商品,香港只有兩間大學正在嘗試這種另類創新研究,但始終未成主流。馬錦星說,「香港家長似乎不太鼓勵小朋友冒險,教授又很舒服在大學裡做研究,覺得不去做商品化没甚麼問題,其實對社會來說是個損失。」

他說,對香港建立創新生態圈的前景仍然樂觀,人才問題方面,只要投資三至五年便可解決,並指父母應讓孩子在大學攻讀理科及工科,同時重新發展工業,讓年輕人看到自己能學以致用。

許多先進地方,包括矽谷仍保留工業,為科研作支援,但香港工業早已北移,馬錦星認為,香港的經濟應變得多元化,讓所有階層能在不同工種中「揾食」。

冀引入有科技元素工業

科技園有三個工業邨,他希望能做到「再工業化」,引入有科技元素,及香港有競爭力的工業,包括製造藥物、疫苗,這需要科技元素,及有市場需求;食物加工,消費者對香港品牌有信心,及高科技產品的生產線,這3種工業需許多藍領作支援,為普羅大眾製造就業機會。

他又認為,發展本港工業的角色應多放在商界作投資,而政府是作政策支持及領導,例如提供完善的配套吸引資金。

香港人薪酬較其他鄰近地方高,表面看似難與其他地方的工業競爭,不過馬錦星說,香港生產力其實很高,「舉例A地方薪金是4千元一個月,我們是6千元一個月,如果我們生產力是對方的Double,人工來說,我們競爭力是很高。」

「八達通」代表經濟多元化

回顧香港多年研發的科研成果,馬錦星認為「八達通」是香港的代表作,97年啟用的「八達通」的英文「Octopus」八爪魚,他說這隻八爪魚是代表着經濟多元化,值得香港借鏡,不同的經濟產業尤如身體上的8隻腳,「八爪魚有一隻腳受傷,如經濟有週期,在某個週期,有一種行業不行了,還有另外7隻腳」。

馬錦星認為,香港過於倚賴兩、三種行業,地產及銀行業均有其經濟週期,若遇上谷底時期,便會影響整個香港經濟,有需要檢視香港重新工業化的前景。

香港科技園公司一年一度舉辦的《創新科技亞洲會議》,今年踏入10周年並重新命名爲《亞太創新峰會》,請來了新加坡貿工部政務部長張思樂先生及以色列政府官員,他們會在第三天的《創新政策》討論環節中擔任主講嘉賓。其中還有個專訪環節,受訪嘉賓之一姚明,退役後創辦了「姚基金」,在峰會上將以「從體育到大數據:探索下一次品牌化變革」為題作分享。未來的創新科技如何支撐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即將舉行的《亞太創新峰會》中肯定找到答案。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