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買藍瓶(高天佑)
美國矽谷有一家Startup名為Blue Bottle,先後獲得Twitter、Instagram、Uber等網企的創辦人,以及Google Venture和摩根士丹利等大戶入股,不過它賣的不是科技產品,而是咖啡;科網巨頭們入股也非為賺錢,只因不想這家咖啡店「執笠」。藍瓶咖啡於2002年開業,主打單一產地的手沖(Hand Drip)咖啡,小小一杯索價10美元以上,卻備受啡迷追捧,被譽為「咖啡界iPhone」。藍瓶向來孤芳自賞,全美分店不足40家,日前竟被全球最大食品商雀巢(Nestlé)收購68%股權,據報作價5億美元,勢將聯同雀巢的即沖咖啡粉和Nespresso咖啡機,三方包抄當今咖啡店一哥Starbucks,或許香港很快會見到藍瓶的分店。
藍瓶咖啡由James Freeman於2002年在加州奧克蘭創辦,名稱借用自1686年維也納出現的歐洲第一家咖啡店「藍瓶咖啡館」(The Blue Bottle Coffee House)。不過在創業初期,藍瓶既不是「店」也不是「館」,只是由James駕駛拖車在街頭即沖即賣。
由於堅持手沖慢滴方式炮製,再加上只用新鮮烘焙48小時之內的單一產地優質咖啡豆,為當時早已飲慣Starbucks的加州人帶來另類驚喜,這輛「咖啡車」逐漸薄有名氣。
手沖優質咖啡響名堂
揸車賣啡一年半後,James儲夠錢於2003年底租下第一個落腳點,但仍不是「咖啡店」,而僅是三藩市渡輪大廈農夫市集的一個攤檔。這個市集有點像東京築地,很多農夫和買手都識飲識食,他們很快懂得欣賞藍瓶咖啡之與別不同,願意每日大排長龍等James慢慢手沖每一杯咖啡。
2005年,藍瓶咖啡轉移陣地到三藩市海思谷(Hayes Valley)休閒區,由攤檔「升呢」為咖啡座(Coffee Kiosk),算是有瓦遮頭。直到2008年,藍瓶才在市區Mint Plaza開設了第一家獨門獨戶的真正咖啡店,只設長吧枱和高腳凳,約可容納10名客人。
從藍瓶的創業歷程可見,其發展步伐相當緩慢,似乎跟矽谷科網界「唯快不破」之創業精神格格不入。但事實上,一個「慢」字正是藍瓶之特色所在。話說咖啡文化在美國歷經三波浪潮,第一波來自不停翻煮的快餐店咖啡以及即沖咖啡粉,在現今很多啡迷眼中猶如不能入口之「泥水」。第二波浪潮則自八十年代興起,以Starbucks為代表,兼具優質口味和方便快捷。
全美40店遠遜Starbucks
第三波為當今之精品咖啡浪潮,更加講究咖啡的產地以及烘焙和沖泡方式,啡迷們不再把咖啡當作每朝提醒妙品或者陪伴用餐的餐飲,而視為一種獨立的生活享受,為此不惜付出10至20美元,站在吧枱前等待20分鐘以上靜候一小杯手沖慢滴精品,而藍瓶正是第三波浪潮在美國的頭號招牌。截至目前,連同三藩市老巢的13家分店,藍瓶全美分店不足40家,海外分店更只在日本東京有一家,全球據點未及Starbucks(約2.2萬家)之0.2%。
然而,藍瓶向來憑「慢工出細貨」俘虜啡迷歡心,日後若夥拍雀巢加速擴張,由慢變成快,令人擔心會否犧牲了精神和品質,甚至淪為「快餐店化」。無論如何,藍瓶來港開店相信也指日可待,啡迷屆時自可親身驗證。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