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新咒罵詞 (聶飛)
早前美國網絡流行新咒罵詞,諸如fxxkbonnet、douchenozzle、cockbucket及shitwhistle等,為何美國網友要創造新詞彙?有人在一篇文章討論此一現象。
據此人觀察所得,fxxkbonnet由咒罵詞fxxk與bonnet組合而成,就在最初,由HBO電視劇《火線重案組》(The Wire)的編劇及製片人大衞西蒙(David Simon)所創;去年9月份,他在一篇名為A Fxxkbonnet For Our Time的博客文章斥責推特(Twitter)的行政總裁積多西(Jack Dorsey)乃shitsquib──此即為shit(屎)加上squib(爆渠),直譯就是「屎爆渠」,即「寫屎一樣的諷刺文章的奴才」。
大衞西蒙斥責積多西的推特對白人至上主義者、法西斯主義者與反猶主義者的言論無比縱容,此種不政治正確的言論視而不見。對他創造出如此詞彙罵積多西,意在調戲他並無篩選咒罵詞。事實上,類似於在中文互聯網中,網友對於較敏感的詞作出變體來表達,以防「被和諧」。
避免被審查
咒罵詞的火爆其實昭示亞文化群體的誕生。《紐約時報雜誌》的編輯史丹利(Willy Staley)在推特上稱此群熱愛使用新咒罵詞的網友為「咒罵詞怪人」(Swear Nerds);雖然他們的新咒罵詞難以理解, 但隨機組合的詞組卻由網友穩定而重複使用。
「咒罵詞怪人」選用此等詞組必經歷douchenozzle效應,douchenozzle是指那些令人討厭和可鄙的人,其實亦為組合詞,douche指向沖洗陰道,nozzle則指向沖洗噴嘴。很難說誰首先在醫學之外選用douche nozzle;鍾斯(James Jones)1951年在小說《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即選用douchebag(沖洗袋)以辱罵他人──意即「人渣」;就在2003年,douchenozzle首次收入詞典。
2012年,亞戈達(Ben Yagoda)曾撰文稱douchey之所以受歡迎,因元音及輔音組合很滑稽。而在很多比較正式的場合,與一些粗俗的詞(如dick)合用,可規避不雅及被審查的風險。
其實大衞西蒙亦承認,douchenozzle在2014年流行起來,如今倘在網上罵某公眾人物為douchenozzle,就變成落伍行為;此為douchenozzle效應:當一個新辱罵詞不再新,就成為普通的辱罵詞,但辱罵人的力度不變。
美國兩名自由派脫口秀主持人史超域(Jon Stewart)及科拜爾(Stephen Colbert)在2006年聖誕節早晨的節目中互相罵對方是douche bag,遂令此詞流行起來,後來史超域在政治諷刺節目The Daily Show之中繼續發揚此種造新咒罵詞的諷刺風格,比如他在2016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罵戰中,稱特朗普為Fxxkface von Clownstick。
沒撕破臉皮
政治諷刺啟發大家去創造這些詞,比如fxxkcyle用來諷刺某種單調乏味,更有shitwhitstle及cockbucket等;而fxxkbonnet中間的兩個字母n,讓此個單詞念起來很不和諧,卻很有趣;單詞也不明確指何人,只表明一種輕視的態度,造詞方式如此流行,讓網民既發洩憤怒同時,卻可規避侮辱某人的風險。
「咒罵詞怪人」由憤怒轉變成新形式的咒罵,以前他們咒罵就像煽動者一樣,如今並無選用咒罵詞標籤某人;中產階級自由派很「斯文」地稱特朗普為douchecanoe,但並無撕破臉皮,以更惡毒的語言來罵他。
相片:網上圖片
撰文:聶飛
其他聶飛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