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香港矽谷 為經濟和青年創新機 (周文港)
作為發達經濟體之一,如何覓地持續發展,是令人非常頭痛的事。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不但以極高的經濟和外交成本填海;早於1994年出巨資建立佔地8000公頃、經濟和行政管理採用新加坡模式、立法及司法權歸當地政府管轄的蘇州工業園區;2015年,該地的生產總值達2070億人民幣,各類稅收總收入超過670億元人民幣。關係陰晴不定的南北韓,亦一度於2007年起在兩韓邊境開設開城工業區。
向上流動 土地先行
無可否認,這種「飛地」發展的方式,為四小龍的新加坡和南韓的「體外經濟」帶來無限的貢獻。
澳門方面,去過澳門大學舊校區的人都知道,舊有澳大校舍的條件肯定影響澳大和整個澳門未來的人力和智力供應。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澳大在珠海橫琴建設新校園,佔地1平方公里,面積比原本氹仔校區大20倍,並授權由澳門特區政府依照澳門法律實施管轄。值得留意的是,新校區是由澳門大學向珠海市政府租借,新校區租期由2009年至到2049年底,合共40年,租金為12億澳門元。
落馬洲河套區由於土地所有權和管理權出現爭議,雖有複雜的環境影響評估程序,但在中央、香港和深圳政府的多年共同努力下,最終得以解決。87公頃河套區土地業權最終屬於港方,港深兩地政府協議共同發展成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面積將達目前沙田白石角科學園的四倍。
有傳媒指出,以總地積比1.37倍計算,該處可建樓面面積約為120萬平方米(折合約1290萬平方呎)。如以2016年12月福田區每平方米樓宇均價約為62000人民幣計算,河套地區的可建樓面面積總價值約為744億人民幣(折合約829億港元)。這些原屬深圳的土地權益,在深圳已經嚴重缺地的情況下贈予香港,其實值得香港人加以珍惜。
就業機會方面,以現時的白石角科學園佔地22公頃共有約11100名員工推算,新的創科園預計可創造超過40000個新增職位。今次達成合作協議,在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開拓香港經濟新增長引擎、進一步提供更多年輕人向上流動,以及促進區域、尤其是港深經濟加強合作方面,都能達致多方共贏,實在值得港人額手稱慶。
回歸前,港英一直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除了1991年創立科技大學外,在改善香港科研競爭力方面可謂乏善可陳。回歸後,特區政府雖然先後於1999年以50億元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2000年開辦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2002年啟用香港科學園、2003年啟用數碼港等,但礙於缺乏完整的發展創新及科技行業藍圖,以及一直缺乏動力和有效政策推動官產研發、與內地相關業界的跨境合作,導致香港在創新科技的研發、尤其是產業化已經遠遠落後深圳。
創科機構 深圳領先
2015年,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5524家,累計建成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等創新機構達1283家。最新數字顯示,2016年前三季,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3415.9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39%;實現增加值4450.3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2.75%。
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571.26億元,同比增長14.68%。比較著名的高科技企業,包括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金蝶、聯想、TCL都已在深圳設立研發和製造基地;當中,4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新能源汽車、3D顯示、無人機等領域創新能力已經躋身世界前列。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壯大下,吸引來自海外及全國的高端科技人才紛紛遷到深圳,其較高收入的增長,亦直接支撐了深圳的樓價向上發展。
還有一點港人須加留意的是,深圳近年已着力加快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如鼓勵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探索境內外合作新經驗,推動中山大學(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建成招生。
到2020年,深圳高校達18所左右,在校生約20萬人;又推進優勢和特色學科建設,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強化產學研用結合,打造一批國際一流學科專業。加上不同的以百萬計、更可多項申領的中央層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又稱「千人計劃」)、廣東省層級「珠江學者」、深圳市層級「孔雀計劃」等。
只要願意認真思考便會知道,如有能力和清晰目標的創新科技人才,都會紛紛繞過香港直接到內地發展。香港經濟增長和多元化、尤其在爭奪高端外來人才來港發展方面,正面對多種緊逼形勢,實非「本土山寨王式思維」有能力理解的。
保持信心 培養人才
有非議者認為,設立新科技園只會為深圳作嫁衣裳、香港就業不會得益,甚至只會「喪失」香港的自主發展權。其實,香港數家大學的電腦科學系、數學系和電子工程學系的排名,均在世界頭30名以內,已達到全球先進水平;加上香港傳統上作為自由貿易港,國際大都會形象對海外專才具吸引力之餘,西方國家對科技出口到香港所訂立的限制亦相對寬鬆,加上香港有比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這都是香港人必須對自己保持信心,並可以此急起直追的條件。
落馬洲河套區內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主要有四大領域,包括機械人技術、生物醫藥、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這都是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以至支撐起香港和全亞洲金融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的行業。香港人現在最需要的是,冷靜思考、沉着努力,急起直追發展香港矽谷!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