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韓男開發旅遊問答服務 借日韓熱潮攻入矽谷500 Startups
隨着廉航越開越多,港人去日本、韓國的次數漸趨頻密,衍生了許多專攻外遊港人的生意。有香港年輕人提供解答服務,協助解決港人外遊時的疑難,服務結合人工智能,更有效率解答問題。
30歲出頭的黃俊頴以前在IBM工作,從事跟銷售有關的業務。一年前他與3名拍檔開始經營TravelFlan(問問旅友)。4人團隊中,李旻癸是韓國人、另一個是精通日文的港人,兼同時具工程師及銷售背景,自問經營旅遊生意難不倒他們。
在創立「TravelFlan」之前,他們經營買賣旅遊產品網站「自樂遊」,售賣日本及南韓的活動門票,黃俊頴說,當時經常遇到客人的問題,包括當地的交通路線及餐廳位置,從中發掘到商機:「協助客人解決問題,跟他們建立了關係,更有效去推廣自樂遊的產品。」現時團隊同時經營TravelFlan及自樂遊,靠着後者補貼前者的支出。
黃表示,TravelFlan活躍用戶約有3萬人,以港人為主,現時免費服務用家,建立知名度及用戶粘性之餘,也收集多些數據,以改善其人工智能系統,明年便轉為收費模式。
Chatbot形式減開發成本
TravelFlan與一般Startup不同之處,是没有自己開發的App。他解釋,有許多調查都發現人們的85%時間只是用5個App,包括Facebook、WhatsApp,而且開發App的成本也高,動輒要花20萬元:「如果開發App要找到用戶,又留住他們繼續使用,保持着用戶量,這樣經營其實是很困難。」
黃認為, 既然大多數人每天都是用WhatsApp及Facebook Messenger,就索性把服務建基於這2個即時通訊App之上,讓用戶在TravelFlan出外旅遊時可以提出問題。
TravelFlan遇到的問題以交通為主,佔了3至4成,其次是行程規劃。現時人工智能可以幫手解答較簡單的問題,例如5間必去的東京拉麵店,這類問題早成為常見問題,標準答案已儲存在資料庫裡,當有人再問相同問題,人工智能系統便把答案推送予客戶服務員,經整理後再回答用戶。
人工智能暫難全面取代人類
但遇到較複雜的問題,例如被問到「攜帶多少衣服先才足夠」、「9月日本會否地震」,没有標準答案,便需要真人解答,因此黃認為人工智能不可以在短期內取代真人的客戶服務員,除了未能解答複雜問題外,還有的是欠缺情感,「機械人始終很難取代人類情感,即服務員與客戶之間的互動,有需要去建立彼此的關係,不會用機械人去扮人,有這種想法其實是很錯,只會影響到客戶觀感。」
網上不乏解答旅遊查詢的同類服務,入場門檻看來似乎不高。黃俊頴解釋:「許多意念很容易被抄襲,例如Uber及Facebook,要視乎自己的擴充能力,如何吸納用戶才是重點,為何500 Startups對我們有興趣呢?除了我們的方案擁有人工智能系統,我們的策略很清晰,不會逐家逐戶去推銷,而是尋找較大型的合作夥伴。意念永遠都是死物,最重要是團隊的多元化及經驗。」
望吸納外地旅客為客戶
至於外地旅客來到香港,他們也會提供服務,黃俊頴希望吸納多些非內地旅客為用戶:「香港如果太倚賴內地旅客是有問題,希望為香港吸引多一些外國旅客,來自東南亞的旅客會較多,我們也想吸納歐美旅客。」
TravelFlan獲矽谷創投機構500 Startups挑選加入加速器項目。500 Startups活躍於旅遊領域的投資者,而且一直積極拓展亞洲市場,在不同地區開設創業基金,投資當地的Startups,他們也有大中華團隊,目前投資了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的31間Startups。
500 Startups每年舉辦兩期加速器計劃,會向入圍創業團隊投資15萬美元,換取6%股權,當中抽取3.75萬美元作參加費用。今期計劃在1800間Startups申請者挑選42間,TravelFlan與研究創業生態的Oddup脫穎而出,成為香港代表,在今年5月飛去在矽谷,參加為期4個月的加速器計劃。
矽谷文化重引導初創者找答案
在矽谷的4個月裡,讓李旻癸感受最深的是,那裡的人不會對團隊業務指手劃腳,不像在港參加活動時,有人會叫自己該做什麼,矽谷的人會循循善誘令自己找到答案,不斷檢視數據去改善業務及增加用戶。經歷矽谷一行,令團隊擴闊視野,李說:「參加500Startups之前,我們只想着如何在香港做第一,現在我們已想着如何做亞洲第一。」
TravelFlan的韓裔成員李旻癸憶述,在一周內經歷3輪面試,團隊每次要在半夜透過Skype對着美國的評判,每次要清晰地表達業務的每一個細節及發展計劃,接受評判的詰難。計劃的最後一個月內容,就是說服投資者,在演示日(Demo Day),一次過見盡400個投資者,之後 3周需要密集地跟投資者會面,平均每周與10名投資者會面。李說,「在參加500 Startups前,過去6個月只見了最多20名投資者。」
一般參加過500 Startups及同類的Y Combinator的創業團隊,都會以第幾屆「校友」自居,黃俊頴也認同這是一種光榮,較容易吸引到投資者。
參加完500 Startups,他們參加另一個位於南韓的加速器SparkLabs,主要作用是更快地打開韓國市場。黃俊頴說:「如果外國公司想在韓國做生意,這是很好的踏腳石,更快可以進入當地市場,而且計劃會推廣創業團隊,增加媒體的熟悉度,亦容易認識當地的大企業。」加上李旻癸本身是韓國人,進入當地市場更有優勢。
參與加速器有助創業者接觸投資者、合作夥伴,把團隊引領到下一個階段。除了矽谷的500 Startups及Y Combinator,香港的加速器項目也越來越多,面對眾多選擇,創業者應如何挑選?
湛家揚:按市場需要選擇加速器
數碼港公眾使命總監湛家揚博士建議, 創業者應先了解加速器的團隊背景,能給自己甚麼人際網絡,及有没有成功案例。
他指出,如果創業者有意把產品放在北美市場推銷,便可以考慮矽谷加速器,但若有意把市場放在大中華及東南亞,參與本港的加速器便會較適合。
大企業主辦的加速器質素是否較差?
香港有好幾間加速器是由大企業主導,包括銀行、車廠、保險公司及百貨公司,主攻特定行業,例如金融科技及物聯網。Oddup創辦人James Giancotti 早前撰文勸告創業者不要加入這類加速器,反之應去500 Startups及Y Combinator,更質疑這類加速器到底是否另一種公關宣傳,項目的Startup所得到的宣傳推廣,不如主辦的大企業。如果創業者想在某一個行業得到支援,應選擇該領域知名的加速器。
湛家揚卻認為不同類型的加速器各有長短。大企業會為項目投放許多資源及時間,和很認真考慮有那哪些Startup的方案能夠幫助公司以及整個行業,而且對特定領域的行業生態有較深認識,但他說這類加速器能夠給予創業者的網絡,不及創投機構主辦的項目。後者包括投資者,亦會有多間企業作為合作夥伴。[1]
他又說,數碼港近期引入美國的加速器,在香港開分校,包括主攻物聯網的Wearable IOT World,及顧問公司埃森哲的Fintech Innovation Lab,主攻金融科技:「以往香港Startups創辦人要飛去往海外才參加到這些加速器,其實是很困難,我們便把這些項目帶來香港,把在美國的網絡帶過來,包括投資者及企業,吸引本地及亞太區的精英參與。」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