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排有法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踏入虎年,好消息不斷傳來。其中之一是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指出,全球氣候變化罕有地見到一點曙光。
早前聯合國預計到2100年,全球溫度上升可達5℃之多。不過,「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去年底分析,如果各國履行已承諾的減碳措施,本世紀只會暖化2.7℃,比聯合國預料少近半。
為配合各地愈趨嚴謹的減排措施,以及再生能源價格不斷下滑,國際能源署(IEA)預期2026年全球對風力、水力和太陽能等發電的需求會上升超過六成,比煤炭和核電更多。
此外,電動車近年走勢凌厲。研究公司BloombergNEF的資料顯示,去年全球電動車數量比2020年增加了八成,至56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則顯示,2017年全國新註冊新能源汽車為65萬輛,2021年高速增長至295萬輛,佔新註冊汽車11%,比2020年增加151%。在香港,電動車登記總數也從2010年僅162輛,到2021年12月底增至2.8萬多輛,佔車輛總數3%。
其實延緩全球暖化是持久的行動,以下3項措施香港可以考慮應用:
1.浮動太陽能板
在人煙稠密的都市,難以興建大型太陽能板,在閒置的水上空間如水塘則作別論。南韓即將落成全世界最大的水上浮動太陽能板,預計可為6萬人提供電力。世界銀行指全球水塘面積超過15萬平方哩,浮動太陽能板甚有潛力。
在香港,渠務署和水務署分別計劃以沙田城門河、石壁水塘和船灣淡水湖作為試點,安裝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其實香港有水塘和灌溉水塘共20多個,我們會否也有拓展它們的可能性?
2.綠樹成蔭
在炎夏,石屎行人路令熱度升溫。南美洲國家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麥德林從2016年開始種植了35萬株樹木和灌木,成功製造了30個「綠色走廊」,令該市溫度下降超過3℃,又改善了空氣質素。墨西哥的墨西哥城、法國巴黎等城市都採用這個相對平價的減排方法。
香港過去10年在市區栽種的樹木超過40萬株,可是仍少見綠色走廊,或許當局應該調整一下栽種策略。
3.綠色水泥
全球每年水泥生產量估計達40億噸,製造水泥需把石灰加熱到千度以上,過程中釋放大量二氧化碳。有美國科技公司研發低溫水泥,製造過程可把碳排放減少三分一,並把二氧化碳氣體固化在混凝土,同時將污染物鎖定在岩石中。該公司表示,如果整個行業都使用此法,可把每年的碳排量降低15億噸(約為全球4%碳排量),兼節省3萬億升用水。世界自然基金會曾指建造業是本港碳排第二大行業,政府會否帶頭採用新科技減排?今年是「苦年」抑或虎虎生威的一年,實在有賴各方攜手創造。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