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數據中心「離地」更環保 散熱低成本 水流化電能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海底除了有海洋生物,還可以有什麼?答案是數據中心(Data Center)!今年《財政預算案》及《施政報告》均提及政府正籌備在將軍澳工業邨興建數據中心,但當香港還停留在陸地發展之際,美國微軟(Microsoft)已走出框框、跳入海洋,斥資研究建立海底數據中心,利用海水為機器降溫,大大減低散熱成本。對於港府積極致力推動創新科技,有學者指出,本港先天條件優厚,是發展數據中心的理想地點,可是本地的科技界人才出現缺口,若要加快數據中心發展,須先從公眾認知做起。
微軟今年加碼測試
數據中心運算時機器會產生高溫,因此冷卻設備是「必需品」,但降溫成本不菲。為了減少開支,各大巨擘都出盡法寶,例如社交媒體Facebook便將其數據中心設在瑞典北部、冰天雪地的Lulea,距離北極圈僅70英里,透過抽送天然冷氣散熱。微軟日前公布的「Natick計劃」也是利用自然環境降溫,打算把數據中心設於海底。
微軟早於2013年已發表白皮書,建議在海底打造數據中心,以應付爆炸式增長的數據需求,並着手設計首個潛艇數據中心原型機;2015年8月,微軟在美國加州海岸進行有關測試,歷時105天。該原型機直徑長8呎,由鋼管組成,注滿氮氣,內設百多個感應器,監測內部運作和外部環境。
微軟聲言,建立地面中心需要一至兩年,但興建海底數據中心只需90天,而且水流及潮汐可轉化為再生能源,為數據中心提供電力。微軟正建造一個比上述原型機大3倍的潛艇數據中心,今年再投入測試。
港缺人才礙政府參與
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劉伯濤解釋,要維持數據中心正常運作,為機器散熱十分重要,「如果數據中心沒適時降溫,隨時會燒機。」對於微軟數據中心進駐海底,他認為該公司雖有技術及資金研發相關設備,但仍有待測試其可持續性。
劉伯濤指出,香港沒有天災,電力供應穩定,資訊流通,十分適合發展數據中心,「但公眾對有關科技認知不足,有礙政府投放資源。」他續稱,本港學生對工程、科技等專科並不熱中,令相關人才出現缺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推動本港發展數據中心,先要提高社會對科技的認知。
香港地少人多,在海底數據中心可行之前,現階段建立數據中心還須靠政府覓地,有公司則瞄準工廈,冀可將之活化成數據中心。資訊科技公司新意網(08008)去年12月向城規會提出申請,把荃灣楊屋道145至159號用地改建為一座不高於11層的數據中心。該地段佔地2萬方呎,樓齡超過45年。城規會發言人指出,將於下月7日審核有關申請,需要把附近交通、環境及基礎設施等影響列入考慮因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融入學習 須掌握三大程式(黃岳永)
還記得2022年底美企OpenAI推出ChatGPT後,教育界對是否在教育中應用人工智能(AI)態度兩極。眨眼間ChatGPT面世接近兩年,學校也知悉AI對下一代的重要性。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2G服務將告終 全面迎接5G(林國誠)
2G流動通訊服務曾經在九十年代末期,為電訊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大眾首次享受到流動通話、短訊和基本的數據服務。2G流動網絡的出現,更直接令流動通訊服務在香港得以普及,打好香港領先全球流動通訊領導地位的基礎。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國產手機|vivo V40 5G首配蔡司鏡頭
內地手機品牌vivo在本港推出智能手機V40 5G,機身厚度僅7.58毫米,重量僅190克,配備6.78吋3D玻璃雙曲面屏幕,解像度為2800×1260像素,內建最高512GB儲存空間。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吸金機器?|AI初創SSI成立三個月吸78億
由美企OpenAI聯合創辦人之一兼前科學總監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其聯合創立的人工智能(AI)初創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專注開發超越人類能力的所謂「安全」AI系統。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社媒X信任度陷谷底!|廣告商減投放 加速離棄社媒X
市場研究公司Kantar發現,由於擔心仇恨言論及其他有毒內容,廣告商對X的信任度「處於歷史低點」;26%受訪者更計劃2025年起,削減該平台的廣告支出。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智能手機之戰|Samsung中國銷售弱將裁員8% 涉約130人
外資撤出中國及裁員潮席捲而來,南韓傳媒《首爾經濟日報》報道,三星電子計劃裁減中國銷售部門員工8%,相當於約130人。
- Posted September 5, 2024
- 0
-
一起體驗未來工作空間(湛家揚博士)
很高興開始為《信報》EJ Tech定期撰寫文章。我在創科行業具30多年經驗,見證着香港這10年來從被動使用科技,轉變為全球創科樞紐的非凡變化,希望日後的文章會讓你感覺與我一起親身體驗活動,並從中得到啟發。
- Posted September 5,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