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核聚變發電持續5秒大突破 足夠煲滾60壺水 潔能新希望

By on February 11, 2022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這次核聚變實驗是在JET的冬甩狀磁場內進行,環狀反應爐內的電漿高達攝氏1.5億度,全程持續了5秒。(EUROfusion圖片)

這次核聚變實驗是在JET的冬甩狀磁場內進行,環狀反應爐內的電漿高達攝氏1.5億度,全程持續了5秒。(EUROfusion圖片)

歐洲科學家在「人造太陽」研究達到里程碑,設於英國牛津郡的「歐洲聯合環狀反應爐」(Joint European Torus, JET)在最新實驗利用核聚變技術(nuclear fusion),成功持續5秒產生約59兆焦耳(megajoule)或11兆瓦能量,足以煲滾60壺水,較同裝置在1997年所創的世界紀錄多出近兩倍。核聚變發電利用太陽產能原理,被視為潔淨能源的新希望,一旦成功將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的潔淨能源。

「人造太陽」能量多紀錄兩倍

核聚變反應是太陽等恒星的能量來源,重力把氫原子壓縮加熱變成高密度及高溫度的電漿(plasma),再進行核聚變反應以釋放能量。由於太陽核心的引力壓力異常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萬度便可產生核聚變反應。相比之下,地球引力壓力輕得多,必須把溫度提升至超過攝氏1億度,才能產生核聚變反應。

科學家把兩種「重水」氫原子氘(Deuterium)及氚在JET內加熱至攝氏1.5億度,所產生的電漿較太陽還熾熱10倍。(EUROfusion圖片)

科學家把兩種「重水」氫原子氘(Deuterium)及氚在JET內加熱至攝氏1.5億度,所產生的電漿較太陽還熾熱10倍。(EUROfusion圖片)

沒有物質能直接承受如此高溫,科學家必須把電漿鎖在冬甩狀磁場──托卡馬克(Tokamak,又稱環磁機),即實現磁約束聚變的環性容器,JET屬其中一種。科學家在1997年的實驗以碳打造容器,由於碳能吸收放射性物質氚(Tritium),所以這次改用,這兩種金屬的吸收性較碳低10倍。

進行這次實驗時,科學家把兩種「重水」氫原子氘(Deuterium)及氚在JET內加熱至攝氏1.5億度,所產生的電漿較太陽還熾熱10倍,使JET一度成為太陽系最熱之處。由於JET的磁性銅合金太熱,整個核聚變反應在持續5秒後就停止。

這次實驗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4公斤TNT炸藥,儘管發電量不高,大約為4個風力發動機產生的能量,僅能煲滾60壺水。不過,JET運作主管米爾恩斯(Joe Milnes)表示,實驗證明能在設備中創造出迷你恒星,可說是新里程。JET是「歐洲融合能源發展聯盟」(EUROfusion)科學家的心血結晶,該組織項目經理多恩(Tony Donne)亦形容實驗沿着正確方向邁向未來的核聚變發電世界,只要把設備加碼,核聚變反應可延長至5分鐘至5小時,甚至更長。

0211_XX04

未來向50分鐘目標邁進

JET預計在2023年後退役,設於法國的下一代反應爐「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將在2025年啟動,最初目標維持核聚變反應50分鐘。ITER由歐盟、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多國合作。

目前核電廠使用核分裂技術,把較重的原子裂變成較輕的原子,從而釋放能量,主要原料為放射性物質鈾-235。核聚變技術把兩個較輕的核結合,不會產生高水平的核輻射和核廢料,不會污染環境,且產生能量更大。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行政總裁查普曼(Ian Chapman)估計,英國可能在2050年或「更早一點」實踐核聚變發電。隨着科技發展,有關技術或成為可持續能源的主要來源。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