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扼殺小商戶?(盧銘軒)
本文作者盧銘軒為獅子山學會Students for Liberty Hong Kong Coordinator,為《信報》撰寫專欄「獅子山學會」
兩年前有年輕人在初創企業大賽中贏得全場冠軍,她的Apps原意就是讓有空的家庭主婦把其拿手好菜照片放上網,消費者看到心儀的菜式就可以預訂,然後交收;聽起來十分「共享經濟」。後來該程式不能繼續開發,因為現行法例要求這些「媽媽廚房」必須取得「食物製造廠牌」;結果亦十分「共享經濟」。
回頭看看成為滿城熱話的Uber,因為出租車牌照問題而被警方高調拘捕,我在此亦只能說一句人類總是犯着同樣的錯誤,什麼政府帶頭推動經濟也往往只是一廂情願,政府擁抱的只是創新科技局而不是創新科技。
很多人把香港創新不夠歸咎於地價租金問題,當然寸金尺土是香港不爭事實,環顧全球國際城市如紐約倫敦甚至乎東京,地價也比鄰近地方高出一截。地價高的解決方法有很多,亦十分有爭議性,所以暫且按下不表;再說地價高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至少令順豐與阿信屋合作的最大誘因是香港地價夠貴;再退一萬步,尼泊爾、非洲地價總比美國三藩市平宜吧?但為什麼矽谷這種帶領全球科技創新的城市偏偏在美國?
租金貴開業難是個誤會
事實是,一件貨品的售價高,該貨品自然會被使用得更有效率,又或更甚者,會找尋第二樣替代品,在零售業來說即是網上銷售平台。
很多人以為租金高等於扼殺小商戶生存空間,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現在年輕人創業,有誰不是先發展網店再擴張下去?市場的可愛之處往往就是窮則變,變則通。而亦因為窮則變,變則通,每家商店都為了能生存而尋找最便宜的生產方法,及最吸引的貨品,普羅大眾也自然得以享受更多更新的產品及服務。而事實就是筆者的instagram賬戶,平均每個星期總有一所新的網店追隨筆者的Instagram,這就是自由市場的力量,地舖租金太貴,start up就變為在網上做,網上闖出了一條生路,才擴展地舖。
最近就有一間年輕人在網上賣糯米糍賣到有地舖,兩年賺逾50萬元,所以什麼租金貴令開業困難,從來都是一種美麗誤會。
相反,什麼是真真正的趕絕小商戶呢?試想像一下,若然Uber是在香港起家,沒有數千億市值沒有錢,與政府打官司下場會怎樣?不要說外國企業,香港還不是也有一個被政府發牌制度玩弄了年多,最後決定發展網絡電視的商人?這些人如果不是資本雄厚,我想大家到現在還要繼續看ATV,繼續要每輛的士問過不過海。
創新小店不需政府幫助
事實即使是入門門檻高如超市,我們亦看到有阿信屋這種公司的冒起;而這些事情告訴我們的是,創新小店才不需什麼政府「幫助」,亦不需要什麼競爭法,須知在有競爭法的歐美大國,打輸官司的還不大多都是中小型企業?話說回頭,最近港府亦不是有聲音要管制網店以「保護」消費者?
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是英國人留下來叫積極不干預的一套制度。積極不干預不是代表放縱無度,而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大前提底下,只要你承擔後果,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辦事。
100個人做同一件事有100種方法,惟有在這種自由的制度底下,小店才能夠去以一種全新方式去服務大眾。的而且確樹大可能有枯枝,但問題仍舊,世界上對消費者有最多「保障」的國家叫北韓,無他,所有東西經過政府「檢驗」、政府生產、政府配給。但我就從來無聽說過北韓是消費者天堂,又或是創業天堂。而可悲的是,香港亦正由積極不干預變為「適度有為」,可想而知,未來小店在香港的前景會是怎樣;這不禁令我想起一句網上金句:如果美斯生在香港,他父母還不是會逼他讀書然後要他放棄足球?
更多盧銘軒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