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fb的未來 = 支付 + 即時通訊

By on November 14, 2014

marcus 14nov14

編者按:今年六月份,Facebook找來了前PayPal CEO David Marcus入夥負責Messenger專案,被朱克伯格認為跟未來人們對話模式息息相關的(即時通訊)IM產品,跟這個做過支付的人有什麼關係呢?告訴你一個事實,其實很懂支付的Marcus還有20多年的VOIP從業經驗……

去年五月的一個晚上,朱克伯格邀請 David Marcus 來共進晚餐。

這位法國籍 PayPal CEO 並不是第一次來朱克伯格家吃飯,這次,他還沒能先嘗嘗面前的三文魚,朱克伯格就開始了遊說工作,他向 Marcus 描繪社交網路在未來會變得異常重要,而即時通訊會在這次革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最後,朱克伯格攤牌說道:來負責 Facebook Messenger 吧。

他給 Marcus 提供的是一份很艱巨的工作,可以不誇張地說,Facebook 的未來就取決於它的即時通訊應用。在最近一次公開的 Q&A 上,朱克伯格就指出,「人們除了在社交網路上泡著,做的最多的事兒之一就是即時通訊了。」誰掌握了通訊,誰就可以決定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或者,也很可能決定我們做生意的方式。

麻煩的是,在這場重要的比賽裡,Facebook 從一開始就落後了。因為朱克伯格沒能及時確定移動戰略,外間小而美的應用程式,使Facebook 的通訊功能顯得黯然失色,像 Snapchat, Viber 還有 WhatsApp。它們火速躥紅,讓人們發消息、說話,通過電話簿分享圖片和視頻。

控制IM就控制了未來人們的對話模式

為了參與競爭,蘋果和谷歌重新設計了手機作業系統裡的短信工具,使之變得更像 Snapchat 和 Viber。然而 Facebook 沒有移動作業系統,它只能依賴於使用者下載 Facebook 應用程式。即使如此,通訊功能還是被掩埋在繁複的 App 裡,它的圖示只有針頭那麼大。後來,Facebook 又推出了單獨的 Messenger 應用,但沒幾個人下載。

於是在去年的二月份,Facebook 以 19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增長最快的應用 WhatsApp。許多人都認為,這無異默認了 Messenger 的失敗。然而事實上 Messenger 和 WhatsApp 功能並無太多重疊。WhatsApp 的 4.5 億用戶大多數來自海外,用這款 App 能幫他們省下昂貴的電話費。

這就是朱克伯格邀請 Marcus 共進晚餐的原因。41 歲的 Marcus 是個連續創業者,他在 2011 年把一家支付創業公司賣給了 PayPal,不久後他就成了 PayPal 的 CEO。這是吸引朱克伯格的地方。Instagram 的成功也證明了 Facebook 可以買下一家創業公司,並將它發展壯大。創業公司可以受益於 Facebook 的規模資源——法律和基礎設施,以及垃圾郵件攔截系統。同樣,朱克伯格打算把 Messenger 當做 Facebook 內部的創業公司來培養,領導者對產品保留完全的控制權。而兼有創業技能、大公司技術和支付後台經驗的 Marcus,便是這一職位的最佳人選。

Marcus 答應考慮一下。第二天朱克伯格給他發了一封很長的電郵,闡釋自己的事業理想。二人後來又多次碰面。此後,Marcus 離開了他管理著 1.5 萬人的 CEO 職位,來到 Facebook 裡的一個小部門,管理不到 100 人。

他能看到分析師所不能看到的:數字。這幾個月 Facebook Messenger 經過一系列的改進後,安裝數量已經正在大幅增加。較早前,Marcus 在三藩市的 Techonomy 上首次以 Facebooker 的名義露面,他宣佈 Messenger 現在的月活躍用戶已達到 5 億,較一年前有了 150% 的躍升。Marcus 這樣說道:「我們的目標是十億使用者。」

但,這只是他的部分願景。他的終極目標是把 Messenger 打造成一個遠遠超過「信使」(messenger)本身的存在。

豈止通訊?

Marcus 和他的同事 Peter Martinazzi 那天要見一個 VOIP 技術團隊,有了這項技術你才能用 Messenger 打電話。未來,Messenger 還要涉及線上支付。

VOIP 是 Marcus 熟悉的領域,他有超過二十年的網路電話平台經驗。在我們還無法想像能發送資訊之前,他就一直在從事與電話相關的工作了。他在 23 歲的時候創建了一家名叫 GTN Telecom 的電信運營商,提供本地通話、長途電話以及互聯網接入。四年後,他把它賣給了競爭對手 World Access。

此外,Marcus 還很懂支付,朱克伯格表示這是即時通訊發展到未來必然會涉及的方向。2000 年,Marcus 創立了 To B 的移動支付服務 Echovox,他的下一家移動支付公司 Zong 最初是作為 Echovox 的分部運作的。Zong 全盛時期有接入 32 億手機用戶的許可權,後因和 Facebook 合作出售該社交網路的虛擬貨幣而受到關注。

2011 年,PayPal 收購了 Zong,Marcus 成為副總裁。2012 年 1 月,時任 PayPal 總裁的 Scott Thompson 離開 PayPal 加入雅虎,Marcus 就成了 PayPal CEO。許多人將他的到任視作 PayPal 更加進取的信號。在他的領導下,PayPal 推出了離線讀卡器 PayPal Here。不過,Marcus 倒覺得管那麼多人一點都不好玩兒,他說:「你幹的不是有創造性的事情。大多數時間你是在修修補補,而不是在創造新事物。」

今年 6 月 9 號,Marcus 在 Facebook 上公佈了自己的新角色。然後,他驅車從 PayPal 的聖約瑟總部開到了門羅派克,參加 Messenger 小組的全體會議。

5億用戶其實是條漫漫之路

這就是 Messenger 從無到有的歷史。對它的起源你可以追溯到 2011 年,Facebook 花了 4000 萬美元把消息群發服務Beluga的創始三人組挖了過來,從此有了 Messenger 的雛形。

2011 年年底,Facebook 推出了 Messenger 的 iOS 版和 Android 版。不過直到發佈後十八個月,只有 10-20% 的 Facebook 活躍用戶下載了 Messenger。

這時候,Facebook Growth(增長)Team Javier Olivan 介入了,他負責國外用戶拓展。增長團隊相當於 Facebook 的海豹突擊隊,當一項功能成功的潛力很大但代價也很高時,Olivan 的團隊就會介入調查。

「我們發現,用戶在獨立的 Messenger 和在 Facebook App 裡發資訊的參與度是不同的,」Olivan 解釋道。換句話說,人們用了 Messenger 就會發更多的資訊。Olivan 必須找到一種方法,激勵更多的人安裝這款 App。

最後,他把 Messenger 工程師團隊(當時,有 10 個人負責 iOS、10 個人負責 Android)歸到了 Facebook 專案管理總監 Peter Martinazzi 之下。整個團隊對 Messenger 進行了徹底改造,並「借鑒」了競爭對手最流行的功能。

經過改造,用戶可以同步手機通訊錄,可以給任何人發消息,包括不在 Facebook 上的用戶。他們還增加了「讚」按鈕和群聊功能。使用者可以用頁面底部的的米高風錄製並發送聲音。此外,用戶也可以點擊右上角的電話圖示,直接通過 App 撥打網路電話。

Messenger 團隊也在後台做了許多工作。最初,Messenger 原封不動地使用了 Facebook App 裡管發資訊那部分的代碼。「後來,我們完全改變了伺服器和用戶端的對話方式,」Martinazzi 說道。「現在,這款 App 花的流量更少,資訊到達得更快,這對流量有限的用戶非常重要。」

然而儘管有了這些改進,許多 Facebook 的死忠用戶還是不肯下載 Messenger。他們手機裡有別的通訊工具,要是非得查看資訊他們也會跑到 Facebook 的用戶端裡。四月份,Facebook打算「強拆」移動用戶端短信功能,催促用戶下載獨立 Messenger 應用。

不這樣你們會上手試試麼?

它先在 Messenger 比較流行的幾個歐洲國家進行了嘗試。結果還不錯,Facebook 就此決定讓每個人都安裝這個獨立的通訊信應用。隨後,就發生了用戶反彈。

David Marcus 並未插手此次 Facebook「分家」,但他認為此舉至關重要。「現在人們不怎麼下載應用了,要是不強迫他們安裝的話,人們試都不會試一下 Messenger。」

此舉激怒了很多人。在 Marcus 正式加入 Facebook 前一周,Facebook 正在北美地區推行這一計劃,人們紛紛抱怨。捍衛私隱的用家們抱怨道,下載了新應用程式後,人們還要再設置一遍,其默認設置是涉及到隱私問題。

人們開始傳播謠言,例如 Facebook 會獲取許可權,一直開著攝像頭對你進行監視。Huffington Post上的一篇舊文章又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說 Android 版 Messenger 要求開放的許可權非常離譜。

Facebook 早期在用戶私隱問題上曾經頗有侵略性,這給它落了個侵犯用戶私隱的名聲。不過隨著 Facebook 的成熟,它開始將選擇開放許可權的權利交給用戶。但壞名聲這事兒,一旦戴上去就不好摘下來。

Huffington Post上提到 Facebook 索要的許可權,其實不比同類通訊 App 要求的更苛刻或更少見。但用戶抱怨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人們確實使用了這款產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Facebook Messenger 的用戶就上升一倍。用戶們一旦發現 Messenger 能做這麼多事,他們就會經常使用它。

這是 Facebook 的生命線。Gartner 分析師 Brian Blau 認為,Facebook 要強大起來,就需要導入更多的使用者,讓他們在上面花時間留下資料。「要做到這點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用戶們保持線上,掛在 Facebook 上。」Blau 解釋道。

用戶都是情緒化的…

當然,會有一些用戶依然不買帳。比如我的嫂子就在 Facebook 上寫道:「我就是非常討厭 Messenger。在我看來,集成化的 App 要有效率多了。」

但在 Marcus 看來,「單單通過文本很難表達複雜的情感,因此,我們希望能給人們一個工具,讓他們更好地表達自己。」

隨後,Marcus 掏出手機,向我展示一項正在開發的功能。他給 Martinazzi 發送了一條訊息,Marcus 的介面上隨即出現了一個小藍點,表示 Martinazzi 已經收到資訊。Martinazzi 點擊訊息後,Marcus 手機上的小藍點就會變成 Martinazzi 的聊天頭像。

你問我好處在哪兒?額,對方是否收到資訊,有沒有點擊這條資訊你一目了然。Marcus 說道,「未來我們會做更多這樣的功能。」如果人們的溝通會因為 Messenger 而變得更加順暢,那像我嫂子這樣的人最後就會下載這個 App。

商業模式還落在支付

到目前為止,Messenger 團隊並不以賺錢為目標,不過它要賺錢也容易。在 Facebook 的第二季度財報會上,朱克伯格表示 Messenger 和支付將來會存在重疊。某科技博客得到的內部截圖也顯示,Facebook 正在測試朋友間的支付功能。

這不是 Facebook 賺錢的唯一方式。去年Despicable Me 2上映的時候,Facebook 就推出了小黃人 Minion 貼紙下載的功能。不難想像,未來 Facebook 可以用貼紙賺錢。

Marcus 還有更大的目標。在 Facebook 創建早期,朱克伯格就提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想法,未來要用更像「內容」的廣告取代 banner 廣告。同樣,Marcus 也希望重塑人們和企業之間的資訊溝通現狀。

我同意他的說法。畢竟,誰不討厭垃圾郵件呢?

圖片:Heisenberg Media cc licensed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