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如何優化中小企科技券(洪文正)

By on December 17, 2016

本文作者洪文正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為《信報》撰寫「經管錦言」專欄

1407373_5513dc985b43f93528a7a6ff5900721a

香港政府為了推行創新科技,從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五億元,推出科技券計劃,吸引中小企申請。科技券先導計劃已於2016年11月21日正式推出,先導計劃為期三年,計劃接受在本港有實質業務運作一年或以上的中小企申請。計劃目的是資助中小企使用科技,希望協助提高生產力或者升級轉型。

政府將以2:1的配對方式為企業提供資助,每個機構最多批三個項目,合共最高20萬元,企業不得同時進行多於一個科技券計劃項目,當局亦建議每個項目一般應在12個月內完成,有關企業則須投入不少於項目成本三分一的資金,項目完成後,政府會向申請企業發放核准資助。申請將由科技券計劃委員會評審,成員來自工商界、科技界、專業服務界和政府。針對科技券計劃資助的項目,計劃有詳細的科技服務及方案列表供參考,但政府還會按個別情況考慮企業提出的申請。創新科技局局長表示,到目前為止有超過200多間中小企對該計劃感興趣,但現時或有企業對計劃目的和內容不清楚,可能仍然以為計劃只許科技業界申請;若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相信會有更多中小企參加申請。

科技可以幫助不同類型的企業發展,譬如茶餐廳電腦落單,提升運作效率;醫務所可透過創新科技改善流程,當讓市民利用網上系統或手機應用程式預約,任何更改都可即時得知,同時醫務所可透過應用程式通知最接近的求診者預先準備,讓他們掌握輪候時間,醫務所亦可更有效控制人流。

定位不夠準確

不過科技券的定位似乎不夠準確,對於中小企來說,他們未必知道如何可以利用科技幫助轉型,由於中小企缺乏科技知識,很難構思相關計劃。科技券的概念應與醫療券一樣,向中小企派發一張卡,以直接扣除金額的方式,以便用作購買適合公司的系統,並可由科技公司先設計不同類型的系統,提供範本給中小企購買,這樣不但令中小企獲取資助,也可讓業界提供支援。

然而,現時科技券的形式卻不同,儘管科技公司有現成系統,但中小企不能直接購買,必須撰寫計劃書,計劃的其中一項限制,是企業用於購買軟件和硬件的資助不得超過50%,變相不能直接購買系統,必須作出更改;尋求科技顧問服務的費用卻不包括在計劃書內,中小企須額外付費,因而令成本增加。現時的科技券計劃有太多限制,政府有需要釐清計劃的主導角色。

有意見認為科技券不能與醫療券或幼稚園學券類比,因為醫療和教育是社會的資源,納稅人願投放資源在小孩和長者身上,因大家都能享受福利,但科技券針對的只是中小企和科技公司。這個想法並不正確,科技券並非把資助偏向於某個界別,而是在科技公司受惠的同時,大眾市民亦得益,諸如求診輪候時間縮短,餐廳落單流程加快等。

資助銀碼尷尬

另外,資助銀碼尷尬,3個項目合共資助最多20萬,平均每個項目資助只有6萬多元,在工資水平偏高的香港根本不能發展科技轉型。那麼資助金額應設定在什麼水平才能幫助中小企?香港的工資水平較高,企業為了適應新系統,或須增加工作時間,例如由原本的8小時增加至10小時,企業便須支付較多工資,而且企業亦須支付系統每年的維修保養費用,一般營運成本如樓宇租金、員工薪金、行政費用及市場推廣費用等均不會獲科技券計劃資助,因而增加期運作成本。

舉例來說,一個倉存系統一般需要40至80萬,現時的金額並不足以讓企業進行大型項目,而且在進行小型項目時又諸多限制,有些企業要購買現成的科技產品,如試算表及正版軟件,但不能用科技券直接購買,因此政府有需要調整資助金額數目。

政府應作出適當的調整,放寬申請限制,否則可能出現企業投放資金設計系統後,才獲悉項目不能通過審核的情況,令企業虧損。建議當局可制定發放資助的指標,每2年檢討是否達到批核一定水平的資助,確保資源用得其所。同時業界需要更理解中小企的運作,從而設計出一套適合他們的系統,業界亦可先設計一些符合成本的系統,供企業選擇,務求達到推行創新科技至不同行業的目標。

更多洪文正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