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研有價 年賺5460萬元(紀曉風)
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一項研究顯示,本港5間受資助大學的科研成果,在過去5個年度,每年平均獲258個專利,透過專利取得的商業收益達5460萬港元,顯示本地大學的科研具國際水平。不過基金認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向大學撥款時,無計算大學科研專利權成果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力,有需要改變制度,例如把大學科研對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影響也計算在內,以鼓勵大學更着力發展科研,轉化成商品,吸引商界投資。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水志偉表示,本港5間大學中,以中大科研的專利研究收益最多,過去5個年度,每年平均賺到3300萬元【表】,當中又以與診斷技術相關的多項發明收入最多,如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的科研團隊,發明的無創產前檢查近年推出巿場後,據美國數據,該項發明至2020年,巿場價值可達68億港元,因現時利用該無創產前檢查,可檢測胎兒是否有唐氏綜合症等遺傳性疾病,一次檢查費用就要4000至8000港元。
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指出,科大師生一起研發的無人機,之後成立大疆公司,該公司生產的無人機更佔巿場主要份額,亦是大學將科研轉化為商品的成功例子。大學要將知識轉移,可將科研成果透過專利權(patent)轉成商品,有興趣的商家可向大學研發者,通過簽訂許可證(license),將研發成果推出。
基金分析本港8間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簡稱UGC)撥款資助的大學,當中教育大學和嶺南大學沒有全球專利統計、浸會大學不願透露相關資料,其餘為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和城大。基金指該5間大學由2010/11年度至2014/15年度,每年度平均共取得258個全球專利,當中獲最多專利為中大及科大,每年度平均分別取得74及71個全球專利。
撥款應加入經濟文化影響
能成功申請美國專利的研發產品,一般視為有較高認受性和較高質量,而本港5間大學成功獲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發出的專利,在過去5個年度,每年平均有98項,雖較科創龍頭大學美國史丹福每年度平均有172項專利為少,但論專利收益,本港5大學每年度平均合共有5460萬港元,卻較史丹福的2840萬港元多近一倍。基金又指出,5大學每年獲撥資源,僅約史丹福大學的30%。
黃元山表示,港府近年重視科研,但對作為科研基地的大學,撥款機制卻未有相應改善,「香港科創ecosystem(生態系統)不理想,大學其實有很多寶藏,但沒有被發掘出來。」他說,UGC架構的撥款機制承傳自英國制度,但該國於2014年已調節對大學撥款的方式,認同科研在學術界以外的影響力,在評審時,會額外加入20%,作為科學成果對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影響。黃認為本港亦應相應調整,而不只看大學教授發表論文的數量、獲取國際學術期刊的獎項等。
以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為重點發展的大學,在獲撥款資助時會否較「輸蝕」?黃元山指出,英國撥款評審機制同時有評審文學、社會科學等對社會影響的量度方法,「作詩也有作詩的impact(影響)」,本港亦可參考,故不認為只有做科研的大學才會「着數」。
更多紀曉風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