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數據宜開誠布公 (鄧淑明博士)
近日收到各大機構有關私隱條款的更新,這是因應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DPR)在5月25日正式生效所致。
這套被喻為「史上最嚴」的資料保護法規適用於歐盟所有國家、公司和公民,保護的個人資料除了電話號碼、地址、指紋、臉部辨識、電子郵箱和內容外,更包括IP位置、流動裝置ID、社交網絡活動紀錄等。新例授權用戶可以免費取得被收集的個人資料,也可以要求刪除或轉移到其他機構。GDPR對違規者罰款甚重,可達2000萬歐羅(約1.9億港元)或一年全球營業額的4%,以較高者為準。
有人認為嚴刑峻法有礙創科發展,但我認為提高透明度是促進互信的基礎。日前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該國要全速發展人工智能(AI),未來5年會投入15億歐羅(約137億港元),希望和中美爭一日之長短。但他指出,人工智能牽涉數據私隱,因此成敗全繫於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美國大城市芝加哥就有一流的示範。芝加哥在今年底會有500個收集城市實時環境數據(如空氣質素、噪音、交通和行人流量)的小箱子安裝在燈柱上,這個名為「物列陣」(Array of Things)的感應裝置計劃由芝加哥大學發起。
芝加哥是全美哮喘病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因此在高速公路附近的居民、醫院自然關心地區的空氣質量,首批感應裝置就是以此為基礎。不過,這個「物列陣」計劃開放予各方,包括公眾、研究員、私人企業,以至政府也可提交收集數據的計劃書,但大學會一視同仁,計劃書一旦審批後,數據會免費收集並公開予公眾,希望藉此也促進創新應用。
不過,這亦引起私隱的關注,例如其中一個要求是想了解某道路交滙處的汽車、單車和行人互動情況,希望解決三方時有爭拗的問題,其中運用攝錄機收集動態影像,令人心生疑慮。經過考慮之後,大學決定放棄攝錄機,只採用攝影機紀錄每秒一兩張的靜止影像,同時,在燈柱小箱子內的微型電腦會根據研究員事先列出的要求,抽取數據,例如經過交滙處的汽車數目、有多少重型貨車、行人數量等;在取得數字後,數分鐘內電腦便會自動刪除影像。而且,攝影鏡頭刻意不太精細,確保研究員不能獲取額外資訊如車牌號碼或人面樣貌等,保障了市民的私隱。
同樣,香港邁向智慧城市其中一個重要試驗項目的智慧燈柱,也會收集不少城市數據,如空氣污染、人車流量等,如果政府能開誠布公,與公眾共享和民生有關的數據,既能增強市民信心,更有助激發民間創意,為創科帶來契機。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