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八十後納米博士 搞科研也有出頭天

By on January 7, 2017

原文刊於《信報》的「人言人語」專欄,此為節錄版本。

唐滈宏(右)醉心科研工作,自言有時忙得無暇想是否辛苦;郭姮菁(左)手持的納米纖維智能口罩,較一般口罩更有效阻隔污染物和細菌。

唐滈宏(右)醉心科研工作,自言有時忙得無暇想是否辛苦;郭姮菁(左)手持的納米纖維智能口罩,較一般口罩更有效阻隔污染物和細菌。

提到創新科技,大家或許即時想起電子產品,可不要忘記納米技術也是其中之一;我是唐滈宏,土生土長的八十後,研究這門技術逾10年。科學家往往予人高高在上的感覺,納米技術這幾個字,更可能令人覺得深不可測,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搞科研目的很簡單,就是讓人生活得更美好,我深信只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定能「納」竿見影。

就在大學最後一年,有教授問我有無興趣研究納米纖維,別人或者覺得深奧,我卻興致勃勃,畢業後繼續在港大升讀碩士,沒想到只讀了一年,教授便認為我的碩士題目「以靜電紡絲技術製造納米纖維」(即以高壓電將紡絲配方拉成納米纖維),可當作博士論文。經過一輪審核,我獲跳級,直接攻讀博士。

其後我回流返港,加入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坦白說,研究納米纖維,每項都有其樂趣,這是我從來都沒想過的工作;在科研路上,我發現不少趣事,例如一些內地名牌口罩,質料竟然跟成本幾角錢的普通口罩一樣;有些面膜因成分體積大,根本不能經毛孔滲入皮膚。正是這些趣意,令我更投入科研。

搞科研難,在香港搞難上加難。記得10年前我開始研究時,納米在本地仍屬新興技術,未有研究文獻可供參考,亦難覓合適技術人員幫忙,惟有自己不斷嘗試,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到現在本港的納米技術漸趨成熟,卻又面對普及化問題,畢竟本城習慣用物質來衡量個人成就,父母未必放心讓子女從事科研。

發展關鍵天時地利人和

要推動本地科研,我認為關鍵在於天時、地利、 人和。天時即社會大氣候,由於科研回報低,政府和商界都不願投入資金支持,希望這情況未來有所改善。地利指地區本身要有足夠科研配套,否則空有好意念,亦「巧婦難為無米炊」。至於人和,當然是要有合適拍檔。

夥藥廠生產智能口罩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即使從事科研,亦難免要考慮產品商業化問題。唐滈宏任職的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去年與盈宗製藥合作研發NASK智能口罩(納米纖維智能口罩);他形容納米口罩輕、保護性強,較普通平面設計更能阻隔污染物和細菌,連只有0.3微米的物質都能夠過濾到。

能過濾0.3微米物質

納米纖維智能口罩去年4月在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銀獎,世界衞生組織曾透過電郵向他們查詢。

納米口罩每個售價約16至18元,盈宗製藥董事郭姮菁表示,目前市場只有他們獨家生產,相信銷量會逐漸上升;公司亦與內地藥廠合作,希望可走向全球。她透露,本港平均每年賣出1億個,內地的市場銷售額每年高達30億元人民幣,商機龐大。

做生意固然重要,但郭姮菁希望同時負起更多社會責任,令更多人受惠;以小孩為例,由於心肺功能發育未成熟,目前不建議他們佩戴口罩,公司考慮日後出產一些兒童專用產品,保障下一代的健康。

去年第四十四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唐滈宏等研發的口罩奪銀獎。

去年第四十四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唐滈宏等研發的口罩奪銀獎。

boris-profile

採訪、撰文:孫皓軒 攝影:黃勁璋

更多「人言人語」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