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應支持(黃錦輝)
德國推出「工業4.0」計劃,目的是利用創新科技提升本土工業的生產力。中國政府亦不甘示弱,李克強總理於4月公布「中國製造2025規劃」。透過此規劃,中國將大力推動「智能製造」及「綠色製造」,其內容主要是利用先進資訊及環保技術,促成大陸製造業的數碼化及綠化轉型。
中央公布「規劃」不久,廣東省政府率先推出《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3年行動計劃(2015至2017年)》。粵政府計劃於2017年底之前,建造兩個頂尖的國家級機器人製造產業基地,並在未來3年促進機器人製造及與其相關的智能裝備工業的生產總產值,從2014年的300億元提高至600億元,達到每年平均增長26%的目標。《計劃》預期在3年之內推動約2000家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性「機器換人」,藉此提升整體廣東省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協助企業降低成本和加強生產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東莞市政府似乎已早着先機,從去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投資兩億元支持企業技術轉型,促進企業實施「機器換人」行動。據報道,東莞現已批出五十多個「機器換人」資助項目,牽涉業界總投資約40多億元,參與企業達200多家,減省了工人數目約3.5萬人。
港企轉型具優勢
過去40多年香港工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投資不菲,曾幾何時香港企業是廣東省內外資之冠,但近10年由於內地工人的工資不斷增長,再加上行業競爭持續加劇,港企在內地的生存空間每況愈下。香港經濟學者認為內地港企必須作科技轉型,推動積極創新,才可以走出困局。
一直以來港府也十分了解此情況,透過創新科技基全向工業界提供適當的支持。然而,筆者認為「中國製造2025」規劃是港商在內地發展工業重新啟航的好時機,政府應該鼓勵港商積極参與。除了加強與當地企業合作之外,也推行以「眾包(crowdsourcing)、眾創(open innovation)、眾籌(crowdfunding)」為本的協作模式,包括(1)鼓勵員工多發揮個人創意,主動向公司多提建議;(2)支持員工與公司協作落實創意,一齊研發新產品,(3)就着共同開發的新產品,邀請員工合資,攜手創辦衍生公司,開拓新市場。上述的工人與公司協作營運模式在歐美創新科技產業行之已久,成效顯著,香港工業界在這方面亦積累了不少經驗。若然港商在內地製造業科技轉型的過程中朝着這方向發展,必然會比內地企業較有優勝,較具競爭力。
自古成功在嘗試
最近,網上盛傳一套國際人形機器人比賽的短片。片中港產機器人不到兩秒便倒地,換來網民大肆批評,批評參賽的教授浪費公帑,白花了1500萬元。胡適先生在〈嘗試歌〉中云︰「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此話說得對,在科研世界中,實驗失敗是平常事,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生參與研究時首先要學會面對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因此,筆者奉勸網民及媒體在未完全了解事件的實際情況之前,不要說三道四,亂作批評。
最近,美國一名成功的連續創業家(serial entrepreneur)在報章撰文,指矽谷是創業者樂園, 其成功是有賴當地全球獨特的三創(即創意、創新、創業)文化,其中各持份者樂觀面對失敗是成功要素之一。香港人應該好好學習,創新及科技產業(包括機器人)才有一線生機。
更多黃錦輝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