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龐大資本吹起中國創投泡沫(鄧文耀)

By on November 19, 2016

本文作者鄧文耀為《信報》撰寫專欄「私募廣角鏡

圖片:edar

圖片:edar

筆者一直以來都會參加內地不同的股權投資或風投峰會;而在過去十年,這些會裏面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投資者與企業家的比例。以前,一些創投類的會議大部分接近八九成的參與者都是創業家;今時今日,在這些會議裏面筆者感覺超過一半都是投資者,撞口撞面都是什麼風投基金等一大堆,每年都是第一次聽見的創投基金的名字,而往往談到他們基金的規模時,動不動就是幾十億元人民幣以上,不少海外知名的基金也沒有這個規模。

內地過去十年人民幣發行量增長了10倍,除了大部分流去房地產外,為配合內地催谷科技轉型的過程,當然不少流到各類型的股權或創投母基金內,然後流進PE及VC基金,再進入大量的私人企業內。

納稅人變相補貼消費者

在內地一直全民投資、全民PE及VC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與私人機構發起的母基金或創投基金,就算是一些二三線城市都可以動輒成立一兩千億的基金;例如本欄過去兩周談到的股權母基金行業,在接近1000間母基金當中,有七成的都是政府與私人基金共同啟動,不少的基金政府先出兩三成,剩下的除了私人機構的基金外,其他的則是靠銀行發債以每年5、6個百分點的利息來提供資金。

筆者曾經在一些投資論壇Panel裏被台下的參加者問,為何內地可以有不少App幾十元的一個飯盒都可以免費送到府上,各種各樣的上門幫你拿衣服去洗,美容美甲等各種App等都讓生活更方便;反之,為何香港沒有很多這樣的優惠。

事實上,就是內地這樣大規模政府拿錢出來,與私人搞了這麼多過千億的母基金或創投基金,這些錢就變相成為補貼消費者在App上拿到的各種優惠;換句話說,為了鼓勵創新,不少納稅人的錢就變成補貼透過各大基金的創投投資給了消費者。雖然不少政府與私人合辦的投資也會對創新轉型有一定作用,但是過去曾經做過科技研發的筆者認為,創新的東西不能拔苗助長,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急着要科技提升產業轉型;加上面子的關係,做了一些龐然巨物的基金,短時間就投下去。

說到底做投資可以很易,難聽講句就是花錢,但是把投資收回來才是關鍵所在。很多內地做股權基金或VC的,跟筆者這個外資基金聊天的時候,往往都建議筆者去拿一些政府的錢搞個基金,資金量大及管理費不俗,卻沒有很多人談及如何融了錢之後好好對納稅人及投資者有個交代,幾年後盡量可以收回投資。股權投資是要做好募投管退,可是目前風氣好像只要融到一個大型資金,每筆投資十億八億,就已經是成功投資者。 說到這裏,筆者覺得香港政府沒有直接拿錢出來搞什麼大型創投股權基金這樣的事情,其實可能也並非壞事。

 

更多鄧文耀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