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展智能交通 政府如何開放數據?(一)
主持:尹思哲(尹)
嘉賓:Citymapper香港總經理蘇頌禮(蘇)/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莫)
尹:大家好!最近經常聽到,政府被人批評開放數據不力,所謂「開放數據」是甚麼呢?我們今次請了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Charles,以及公共交通搜尋應用程式Citymapper的蘇頌禮Gene,跟我們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尹:我最近看了一段影片,你在立法會問張炳良局長,有關開放數據的問題,其實他答得幾狼狽。
莫: 其實這條問題我跟他們,包括張炳良、署長及副局長,討論不下五、六、七次。無論如何,他們的責任,開放數據不只予一個App用,而是開放予所有的程式開發者、研究員,能拿到所有數據任用,才是真正開放數據。
尹:我覺得開放數據這個名詞,跟Collective Computing、認知運算、機械學習差不多,知道少少但不太理解。Charles不如簡單解釋一下。
莫:這要由政府做起,因為政府擁有最多資料數據,包括交通、環境、經濟及地圖的數據,政府永遠擁有最多。
十年前左右,美國政府及其他國家開始說,其實數據是公共資源,自己抱住不放没有用,不如開放出來研究。越來越多人寫App,拿到公共數據的話,可做到許多事情,提供到政府可能不懂做或太慢的服務,更多元化。
我的經驗就是,由政府先做,再到各行各業,首先是被監管的行業,再下一步,連私營機構也開放數據出去,比自己抱住更有利。好處的是,做研究的是有更多資料可用。因為這需要實時數據,知道如何轉車、轉船。其實數據像App的血液,没有它的話,談什麼創新、科技應用都没有意思。
尹:Gene,你營運一個公共交通搜尋器,這是我在iTunes看到的描述,你又覺得開放數據是甚麼呢?
蘇:開放數據當然指任人去用的數據,讓人透過數據建立新事物。以Citymapper的角度來看,App開發的原因,是因為有開放數據,才能做到我們要做的事。第一個經營的城市是倫敦,香港在2015年8月才開始,那時我們也用開放數據來做基礎。
其實放Spreadsheet及Excel檔案在網站,是不是開放數據呢?如果數據不易被電腦使用,代表我們這類的Startup要花多許多工夫。予人閱覽的數據,也算開放數據。現在科技發達,有那麼多App,是需要可供電腦讀到的數據。
舉例,現在臨近農曆新年,不少巴士、渡輪班次都會改變。如果數據不轉換,或者只有Excel檔案,當要轉某些東西時,便要整個檔案轉換。
若Citymapper要人知道在農曆新年期間,可以乘坐甚麼交通工具回家,但原來現在没有最新的數據,無法即時拿到最新的時間表。就算我的App寫得有多好,都做不到想做的事情。
尹:這一部分先講到這裡,下一節回來便討論數據的產權問題。
【延伸閱讀】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融入學習 須掌握三大程式(黃岳永)
還記得2022年底美企OpenAI推出ChatGPT後,教育界對是否在教育中應用人工智能(AI)態度兩極。眨眼間ChatGPT面世接近兩年,學校也知悉AI對下一代的重要性。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2G服務將告終 全面迎接5G(林國誠)
2G流動通訊服務曾經在九十年代末期,為電訊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大眾首次享受到流動通話、短訊和基本的數據服務。2G流動網絡的出現,更直接令流動通訊服務在香港得以普及,打好香港領先全球流動通訊領導地位的基礎。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國產手機|vivo V40 5G首配蔡司鏡頭
內地手機品牌vivo在本港推出智能手機V40 5G,機身厚度僅7.58毫米,重量僅190克,配備6.78吋3D玻璃雙曲面屏幕,解像度為2800×1260像素,內建最高512GB儲存空間。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吸金機器?|AI初創SSI成立三個月吸78億
由美企OpenAI聯合創辦人之一兼前科學總監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其聯合創立的人工智能(AI)初創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專注開發超越人類能力的所謂「安全」AI系統。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社媒X信任度陷谷底!|廣告商減投放 加速離棄社媒X
市場研究公司Kantar發現,由於擔心仇恨言論及其他有毒內容,廣告商對X的信任度「處於歷史低點」;26%受訪者更計劃2025年起,削減該平台的廣告支出。
- Posted September 6, 2024
- 0
-
智能手機之戰|Samsung中國銷售弱將裁員8% 涉約130人
外資撤出中國及裁員潮席捲而來,南韓傳媒《首爾經濟日報》報道,三星電子計劃裁減中國銷售部門員工8%,相當於約130人。
- Posted September 5, 2024
- 0
-
一起體驗未來工作空間(湛家揚博士)
很高興開始為《信報》EJ Tech定期撰寫文章。我在創科行業具30多年經驗,見證着香港這10年來從被動使用科技,轉變為全球創科樞紐的非凡變化,希望日後的文章會讓你感覺與我一起親身體驗活動,並從中得到啟發。
- Posted September 5,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