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又回歸(方保僑)
港府早前又再推出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向香港市民諮詢。為什麼是「又再推出」?因為港府自1983年開始,已經先後3次向公眾諮詢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可行性,不過最後都因為反對聲音太大而擱置計劃,而且每次都浪費幾千萬元公帑做研究報告。
市民重視私隱 計劃恐觸礁
其實,要解決交通擠塞問題,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確實是良方之一,可是多年來在油價高企、加快減慢的情況下,車主一早已經負擔很重,再推出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更是百上加斤。中環交通擠塞其中一個主因,就是到處都會見到的「老闆車」(由私人司機駕駛、接載富豪或機構高層的車輛),即使老闆不在車內,仍然泊在路邊等候,或在區內不斷兜圈徘徊。其實即使採納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也難以改善老闆車現象(因為老闆們實在太有錢),而一些真正需要到中環的駕駛人士及職業司機,便會成為犧牲者。
那為何新加坡能夠成功地使用電子道路收費計劃?獅城早在1998年實施全球第一套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取代原有的區域准入證,加上政府對汽車實施200%超高入口稅率,當地市民一早已經習慣了政府對汽車的嚴苛管制。但這種方法對香港市民來說,我相信很難行得通,況且在個人私隱權極受重視的年代,你看連Autotoll快易通也不是每一個車主也採用的時候,便知道推出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向公眾諮詢,再一次觸礁的機會非常大。
其實,港府之前不是說要推出智能城市計劃,並利用觀塘作試點(但我並不太贊成利用一個舊區作為智能城市的測試對象),嘗試減低區內的交通擠塞嗎?那為何現在運輸及房屋局又要再推出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去解決中環區的交通擠塞?政府的策略可否經由不同部門互相協調並討論過後,才向市民諮詢?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