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科技 潛力龐大(莫乃光)
香港人口老齡化正在加劇,統計處的最新推算估計至2036年,香港每3人便有1名長者,面對老齡人口的快速增加,長期照顧長者實屬重要課題。目前醫療和照顧人力短缺、社區支援服務緊絀,香港應如何善用創新科技積極未雨綢繆,維持長者的活力、社交、尊嚴和自主,以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讓科技融入前線長者院舍
上周末我特地與母親一起到灣仔會展參觀政府和多個團體合辦的「樂齡科技博覽」,發現在場很多「老友記」反應熱烈,對展出的長者科技應用甚感興趣。例如方便院舍長者「過床」的座椅、可上落樓梯的輪椅、電動助行器、提示吃藥的智能藥盒、防止長者走失的RFID標籤系統、教長者做運動的機械人,還有不少來自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地的老人福祉科技,發展潛力不容小覷。雖然有不少因應本地長者服務需要而開發的科技應用,不論政策支援還是研發,相比之下實在落後很多。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以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為衡量標準,若佔比例達20%以上,則可稱為「超高齡社會」;按照目前長者增長幅度,香港20年後幾乎肯定屬於「超高齡社會」。安老事務委員會即將提交「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報告,建議政府重點發展長者的社區照顧,令他們能夠居家安老。隨着社區照顧服務需求上升,未來運用醫療照顧機械人和其他科技輔助護理者的工作,可謂迫在眼前。
「樂齡科技」結合資訊科技,為長者設計產品和服務,提升其生活質素和自理能力,同時便利護理人員在院舍和家居照顧長者。具消費能力、健康狀況良好的銀髮一族可自行選擇採用樂齡科技,但我們亦應思考如何讓科技融入前線長者院舍和社福機構外展服務的工作,幫助弱勢社群、最缺乏照顧的一群基層長者。
從「樂齡科技博覽」的參展機構可見,不少大型非牟利團體均相繼投入資源和人力開發科技應用,而我觀察到很多市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這個器材/服務費用多少?我可以到哪裏使用或購買?事實上,很多展出的科技不是價格高昂,就是尚在概念或研發階段,還未準備好推出市場。
提供資金開發長者市場
有參展機構表示,完成開發原型和測試後,難以覓得廠商願意生產。從研發走向應用,挑戰更大,缺乏支援之下,社福機構如何能單打獨鬥推廣長者科技應用?最近有一項研究指出,本港長者科技業界面對五大主要挑戰之一,正正是缺乏資金令科研難以商品化。外國不少政府多年前已制訂發展策略和重點補助領域,值得政府研究。
2009年起,日本陸續啟動機器人相關的國家策略,推動有關生活支援和照顧機械人實用化和開發先導計劃,例如2012年11月擬訂「機械人護理技術利用重點領域」,2013年6月更把「護理機械人開發5年計劃」列入「日本再興策略」,並制訂預算作為重點補貼的對象,也把流動支援等納入開發。
家用照護或輔助科技協助年長者生活起居的發展關鍵,包括技術標準、資金、人力配套、安全、社會意識。從政策和法規着手提供資金和開發市場,人才培育和技術培訓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香港應審視前線社福機構和長期護老者的需要,結合科技產業與研發,發展輔助長者生活的多元產品及服務,滿足需求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我將於7月舉辦研討會,邀請各持份者包括業界組織、專家、學者、社福機構和安老服務工作者等交流,一同探討如何促進有助居家安老、社區照顧和輔助醫療的科技和服務在香港發展。
更多莫乃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