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洗倉的聯想(畢老林)
5月4日,周一。美國多隻社交網股在公布季度業績後狂瀉,引發市場對社交媒體泡沫爆破的憂慮。一周前,納指十五年來首創歷史新高,惟社交網左一巴右一巴,連納指也給震到腳軟軟。
社交媒體跟昔日的「多金」(dot-com),最大分別在於後者派白頭片靠吹,前者則銷售盈利無花無假有數可稽。大家該記得,科網狂潮初起時,公司燒銀紙速度(burn-rate)愈快,股價炒上機會便愈大。由於這種「估值」模式前所未見,網熱剛出現時,許多「理性」論者以其荒謬胡鬧而認定熱潮難以持久。
真假難分
華爾街為大做新股上市和配售生意,明知十隻網股九隻垃圾不如,也要博到盡吹起這個泡沫,利益衝突嚴重不在話下。眼見burn-rate說服力不足,即改以「眼球」(eyeballs)作為新的「估值」基礎。分文未賺不打緊,零銷售no problem,只要「眼球」增長夠誇張,股價便能一飛沖天。到了這個階段,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已不重要,再理性的人亦敵不過貪婪,爭先恐後炒埋一份。
科網終局?你知我知。
十五年後的今天,多隻熱門社交網股在公布業績後劇挫,Twitter、LinkedIn、Yelp單日跌幅俱在二成以上,勾起不少人對當年「多金」泡沫的回憶。
追隨直覺
社群(用戶人數)規模非但左右社交媒體的估值,亦是它們能否以天價給更大的競爭對手收購之關鍵。用戶人數增長一旦放緩,市場不僅會馬上質疑社交媒體的估值水平,對整個行業的營運模式亦必投以懷疑眼光。
估無可估
上周四,Yelp公布首季業績,每股虧損2美仙,較市場預期多蝕一倍。然而,那並非公司股價單日暴挫23%的「死因」,最關鍵的一點是,Yelp每月活躍用戶人數按年增長8%至1.43億,遠遜2014年首季高達30%的用戶增長。棺材上的最後一根釘,是公司對次季營收作出較市場估計悲觀的預期,加加埋埋,想唔死都難。
更多畢老林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