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見聞錄一:成長失速的中國該何去何從?
本文作者 Bernard Chan為ALPHA Camp創辦人,原文刊於ALPHA Camp網誌
曾經有一個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人前輩跟我說過,全球網路產業只有三個市場:美國、中國和其他。近幾年中國的網路科技產業快速起飛,但最近也聽到大批中國新創倒閉的消息。數週前,我有幸參與 AAMA 台北搖籃計畫舉辦的北京考察團,參訪多家北京的新創團隊,並參與 AAMA 亞傑匯年會,在這四天的行程中我收穫很多。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這趟去北京的所見所聞。
從前幾年中國成長開始放緩,今年六、七月 A 股大跌超過 40%;中國投資管理公司清科資本數據顯示,十月份總投資金額下滑三分之二,正式進入資本寒冬,中國的經濟的確經歷近三十年前所未有的考驗。這次在 AAMA 北京年會上,有機會聽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前院長周其仁教授針對「中國經濟靠韌勁」的演講,讓我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的脈絡有更深的瞭解,以下是周教授的分享:
一、中國曾經擁有的低成本優勢不再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其實是既窮又封閉且物價、生產成本皆低的社會。周其仁教授說,「窮就是一個優勢,窮就是東西可以很便宜」,所以一開放外資大量進來,大規模的生產也建立起來,再趁著這個優勢扶搖直上,消費品進入經濟體系,在地人賺錢後在國內消費,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但這個優勢已不復存在。
中國經濟經過20多年快速成長,工資、地價及原料等成本也一路上漲,企業的稅務支出也跟著大幅提升。從1995年到2012年, GDP 上升了8.6倍,工資總額上漲8.8倍,稅收漲了16倍,包括稅收在內的政府收入上漲24倍。企業需負擔的社會福利如養老金等成本也上漲許多,上述因素讓企業經營更加困難。而背後更關鍵的因素在於,以前很多商業行為未必有正規化,但現在檯面下的交易紛紛浮上檯面,稅收也因而上升。
我這幾年來走訪兩岸三地,對周教授的言論感觸頗深。沿海的一線城市如上海、北京的生活成本早已超越台北,甚至直追香港,如在中國租屋網58同城上搜尋北京市海淀區房價會發現平均房價為台北的兩倍,讓到北京工作的年輕人「北漂一族」生存壓力頗大。另外,中國已擺脫過去低成本形象,中高階專業人士的薪水直線上升,至互聯網求職平台拉勾網搜尋,在北京募資過A輪的新創公司徵求3-5年經驗的 PHP 工程師,月薪若沒捧出10萬15萬台幣則難已尋得一流的人才。
二、中國經濟尷尬處境:未追上歐美國家但新興市場窮追猛打
198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接著1990年代印度經濟開放,很多國家都進入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的時代。開放的越晚其成本優勢就越明顯,現在發展快速的新興國家像是越南、印尼、印度都從封閉走向開放,這些國家的製造成本都比中國還低,逐漸有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趨勢,中國從前玩大規模生產遊戲的時代已經結束。
周教授用「三明治」來形容現在全球經濟情勢:最上層是歐美的公司,經濟增長速度慢、公共債務不知如何解決,但仍掌握人才、做事方法、設計、產品、服務、品牌經營等優勢,如 Apple 的產品總是大受歡迎。在下層,原本依賴便宜的人工、物料如紡織業等產業,都將工廠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等國。因而中國現在處於一個尷尬的處境,與歐美國家相比,產品沒有頂尖品牌的質感及品牌經營與設計的能力;跟經濟剛開放的國家相比,成本優勢又不如以往。因此,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經濟系統需要做很大的改變,那就是「創新與創業」。
三、創新創業三大要素:打造小環境、看見需求、強化執行力
現代全球人類的生活水準比工業化之前大大提高,其關鍵不只是網路的貢獻,人們之所以能過現在的生活,主要是因為大量製造、生產線的技術越來越發達。而生產線運作方式源自於福特汽車老闆在屠宰場看到處理牛的過程,他最初想若每頭牛在機器生產線上被切腿、切胳臂的流程能夠倒過來並重新組成一頭牛會如何,於是才發明出生產線管理的技術,這樣的創新思維解放了生產力的限制,也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方式。
一個偉大的創新想法,不僅能夠提升生活品質,更能為經濟帶來突破性的發展。目前處於停滯階段的中國,急需創新的養分繼續成長。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宣布「萬眾創業、大眾創新」是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周教授說到,一個國家要推動「創新與創業」,必須培養有創新思維的小環境、理解市場需求及驚人執行力的新創人才。
創造鼓勵創新思維的小環境
「創新思維的核心就是要與眾不同」,但創新的想法往往牽涉文化與生活方式、消費模式的改變。然而在相似的教育環境與學習歷程中,個體要創新並不容易,尤其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但「奇才」的想法總是和他人不同,這種人很難在人群裡立足。
事實上,真正提出創新想法的人不到全國人口的10%,仔細研究全球創新創業成功的案例會發現「小環境」的創造是非常重要的關鍵。80%-90%美國人都不在矽谷,但矽谷卻是世界新創與科技發展的中心,所以如何打造「小環境」並聚集有創新想法的人,落實他們的創新思維非常重要。以中國而言,中關村、深圳這樣環境促進創新想法的發展,在這樣的小環境中所孕育出的新想法其價值不可限量。
看見需求與市場
創新創業最難的就是要了解如何滿足市場的需求。周其仁教授強調,「在一個以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若問大眾之後想要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他們會告訴你可不可以讓馬車跑得快一點。」挖掘市場需求的難處在於,他人的需求不容易得知、消費者自己往往也不曉得。
強化執行力
以滴滴打車進入北京計程車市場的過程為例,會發現要同時讓司機與乘客接受新產品其實相當不容易。北京計程車司機的年齡都在40到50歲之間,不容易用行銷廣告觸及這些司機,更別指望他們使用新產品。所以一開始的作法是先請人去司機休息站,教他們使用滴滴的 APP 並幫他們下載,再找自己團隊用 APP 去搭車,讓司機覺得 APP 真的可以帶來生意,慢慢的將產品推入市場中。在這個案例中我再次體悟到,新服務的推廣還是需要配合堅實的營運規劃才能順利的將產品導入市場。
聽完這個案例後,我想起過去擔任 startup mentor 及在創投工作的經驗,我看到有太多的人花很多時間在思考 idea 和商業模式上,但往往落入跟風式的思維而陷入「共享經濟」、「大數據」等 buzzword 的泥淖。事實上,真正成功的新創要能夠克服進入市場時的各種困難,包含營運、銷售、適應市場等環節,空有 idea 、商業模式跟技術並不會讓你成功,肯彎下腰把雙手弄髒的執行力,才是 startup 最後能否走向成功的關鍵。
四、個人領悟:個人、國家都要不斷的成長
聽完周教授的演講,我個人有不少的體悟。我2006年在中港兩地當管理顧問,2007年也參與過一個北京的 startup 團隊。雖然覺得自己對中國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這次周教授的演講讓我更清楚中國發展的脈絡與輪廓。同時也讓我體會到,中國其實跟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一樣,同時也在面臨經濟、產業與時代轉變帶來的衝擊。一個國家跟一個企業與個體一樣,也需要不斷創新,透過不斷成長來維持競爭力。這個觀察,讓我更相信,我們辦 ALPHA Camp 的意義。
接下來我會分享我們拜訪的兩家的新創企業——中國最大家政媒合平台「阿姨來了」與培訓諮詢投資服務平台 「盛景網聯」的故事與心得。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