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訂策略的四個陷阱
本文作者Leon Ho為 Lifehack 創辦人
最近看了一本書,名為《好策略.壞策略》,其中說到「壞策略」,指出了很多公司常犯的錯誤,亦大大啟發了我對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一些想法。「壞策略」有四個特徵,無論工作或私人生活中都可以觀察得到。
第一個特徵是故弄玄虛的語言,當中夾雜很多誇大的詞彙,表達手法故作複雜,令人誤以為那些概念層次很高。例如:一所銀行的策略為「我們的基本策略是要成為以顧客為本的金融中介」(Our fundamental strategy is one of customer-centric intermediation),乍看好像沒甚麼問題,但實際上「金融中介」(intermediation)本來就是銀行的定義。「以顧客為本」或者是一個真正的策略,但細看該銀行的政策和產品,卻未能找到相關的細節。整個「策略」實際只是說「我們銀行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成為一間銀行」。
第二個特徵是未能認清挑戰所在。當你無法辨清挑戰,就不可能評定策略好壞,更莫說要改良策略。例如說:若想改善一所小食店的營運,如果沒有審度真正問題,一下子就決定要重新裝修店舖,而原來顧客不光顧的原因是食物質素差劣,那就會枉費心力和資源,永遠無法對症下藥。
第三個特徵是誤把目標當成策略,兩者看似類近,其實大有分別,而且缺一不可。例如:希望把利潤率由百分之十提升至百分之二十,這只是目標,而非策略,可行的策略是引入機器減低操作成本。不少人甫開始時雄心壯志,以為目標就是策略,又或是明明知道目標只是目標,卻想不到策略支撐,只樂觀地認為事情會自然變好。
第四個特徵是不切實際的策略。不切實際的策略有兩種,一是長長的To-Do List,以為把所有東西加起來就會有成果,但很多時候只是匯集了眾多想法和建議,沒有經過整理分析,欠缺聚焦,亦沒有加乘作用;第二種是指出了難題,卻沒有提出解決辦法和方向,與實際行動脫軌。例如說,臨近考試,把所有可行的方法如看參考書、做練習、自我測試、溫習小組、做歷年試題等都用的話,根本不可能,而且效用不大。
壞策略比沒有策略更恐怖,因為壞策略令人沉醉於動聽的目標和埋首於錯的方向中,更容易忽視問題、更難找出解決辦法。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