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al and Error Lab創辦人 王育娟坦然說自身克服心魔經歷 (潘天惠)
人生需要歷煉,失敗是其中之一。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總統」的林肯(Abraham Lincoln),一生人至少經歷過35次失敗,只有3次成功,屢敗屢戰,再接再厲,直至51歲坐上總統寶座。
然而,如果有人叫你「擁抱失敗」,你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有冇搞錯?」但Trial and Error Lab共同創辦人王育娟(Agnes)卻認為失敗不可怕,「我本來有兩個心魔,怕失敗的話,我可能永遠無法克服它。」
2020年,全人類飽受世紀病毒威脅,過得很不容易,無數「第一次」就此而起,例如突破機構首次與突破書廊和Alternative Cafe合作,即日起至11月1日期間,在突破中心地下舉辦Trial and Error Fest 2020,活動主題叫「不正常__ __研究所」。
「以往,我們每年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是4至5月,第二個是10月,受疫情影響,今年決定把『成果展』和『開放周』二合為一,展期也延長至一個月。」
王育娟既是Trial and Error Lab共同創辦人,也是突破機構文化及影音媒體部助理經理,同事通常稱她為「絹」(中學寫作時的筆名)。
「過去大半年,我們都要戴口罩、勤洗手、盡量不出街,消費時又會思考商舖背後的意識形態,似乎要『不正常』地生活,這個Trial and Error Lab正正是希望當大眾以為沒什麼好做的時候,如何正常地生活下去,把不正常變成正常。」她戴着黑色幼框眼鏡,皮膚白皙,身上有陣文青味。
在國際失敗日開幕
Trial and Error Lab誕生的原因是為有志投身文創產業的年輕人,提供共享工作空間、培訓、創意企劃等,鼓勵嘗試、接納失敗,自2016年迄今共有60多名工藝師參與其中,王育娟坦言:「在疫情之下,教班和擺市集全面停頓,工藝師的收入大減,但也在努力求變,尋找生存方法,其中一名參加者嘗試在網上教班,有不少外國人報名,收入不跌反升,證明路一直都在。」
A.I.跟人類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永遠只會1+1等於2,但後者可以1+1大於2,她眉頭向上一揚說:「文創界別的可塑性往往比想像中大得多,今年有一個花藝師,把『花傷』化為藝術品,與傳統花藝師追求的美態截然不同,我們就鼓勵他把不完美視為一種新美態,並與其他工藝師crossover,做成皮革、線畫等產品,印證了行家之間不用怕被偷橋,也可以齊齊成長。」
「花傷」是花朵上的天然傷痕,可能是被大雨造成,也可能是被動物踏過,肉眼未必看得到,並需要經過後天加工,才能看到有幾「傷」,有一點像人類的心理創傷。另一值得駐足的展覽是「『末』頂」和「捕鯨文化.古今以後」,分別以微型水彩畫及和諧粉彩與手雕鯨豚印章畫作,引導大眾思考全球暖化及海洋保育問題。
「每年10月13日是國際失敗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ilure),2011年已在Facebook關注過這議題,5年後,我們就決定揀同一日為Trial and Error Lab揭開序幕!」王育娟笑言:「這一日就是告訴大家,別怕失敗,勇敢表白,別怕失敗,即管嘗試!」
把空間還給年輕人
香港主流價值觀經常吹捧「人生勝利組」,卻從來沒深度解讀何謂「勝利」,甚至單一化地default一條路──大學畢業、賺錢置業、成家立業,便是贏家。反之,其他都是輸家。她收起笑容說:「世界上的成功,往往不是如此單一,我們希望大眾重新認識失敗、學習失敗、擁抱失敗,別總想着一步到位,否則每個人都害怕風險,就不會嘗試新東西。」
「觀察所得,不少本地工藝師是由家中的飯枱起步,大部分是兼職或半職,在家工作時,最常遇到是阿媽叫你食飯,食完飯又收枱,導致產品研發和製作緩慢,所以這兒會出租工作枱,讓工藝師把工作和生活分割,希望能穩定生產,又或在這兒開班授徒,探索更多可能性。」土地不足是香港的先天問題,她想盡辦法把空間還給年輕人。
「我做過DJ,也教DJ訓練班,接觸的學生大都是18至22歲,發現青少年的志願與工作未必有關,我有學生讀會計,卻夢想做rapper,父母不太認同,因此他邊做會計邊做rapper,剪片、度稿一手包辦,工作是為了養活自己,累積資本,同時不忘初心。」
原來,她都是過來人。「我是讀中文出身,自小就喜歡中文,最記得小時候喜歡翻開字典,把艱澀的漢字抄在拍子簿,又會寫小說派給同學看,哈哈!」
她在中大中文系畢業後,再念文化研究碩士,畢業後先在NGO做行政工作。「雖然大學同學九成做老師,但我就是不喜歡在教育體制內教書,我純粹喜歡中文,也許自己是孻女,父母萬般不願也沒有阻止,多年過去,我的收入未必追得上同學,但一秒都沒後悔過,況且教DJ班時也是傳道、授業、解惑!」
努力克服兩大心魔
大學畢業後,王育娟忽然興起,報讀突破機構的DJ訓練課程,起初義務協助師父KK開咪,直至幾年後師父重返校園教書,「開頭我只是做資料搜集,偶爾講兩嘴,或者他見我對這崗位感興趣,所以當他離職時問我想不想代他開咪,我一口答應!」突破與新城電台合作的節目自1997年開始,至2015年結束。
「回想小時志願,老師和記者我都幻想過,報讀大學的第一志願其實是傳理,第二是中文。」她預科選修中史、西史和文學,是純文科人,「父母是勞動階層,全家只有我是大學畢業,如果要說啟蒙老師,或者是我中學時最喜歡的作家畢華流,他愛在人物對話中加入廣東話,很傳神,我在電台寫稿時都能大派用場。」
她形容自己性格既大膽又騰雞,人生有點矛盾,「自小我就有兩大心魔,第一是同陌生人聊天,第二是講英文,所以同陌生的外國人講英文,我會雙倍緊張!」
10年前父親過身,她深感做人要活在當下,故想辦法驅除心魔,在網上找到「語言交換」計劃,與有興趣學廣東話的外國人,透過視像方式交流,「我跟一個敍利亞出生的瑞典女生交流了一年半,每星期聊天一小時以上,有年我放大假一個月,她邀請我飛去瑞典探她,住在她家中。」
「身邊朋友說我很大膽,三唔識七都敢住在別人家中,但我倒覺得無所謂,後來我也試過參加Help X計劃,住在一個德國人家庭,本來要替他們的農場工作,碰巧入住時已過了收成期,所以沒什麼好做,他們就帶我去遊山玩水,哈哈,現在算是成功克服了兩大心魔!」她放聲大笑,口罩移了位,連忙拉一拉。
假如害怕失敗,恐怕她永遠無法突破心魔。根據美國勞動部的研究報告Futurework –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 指出,今日的小學生在大學畢業後,從事的工種多達65%此刻尚未存在,聽來有點誇張,但想深一層,上一代人豈會想像到「對住芒食飯」竟然可以「賺到錢買飯」。為人父母,不必對下一代犯錯或遭遇挫折過度憂心,林肯說:「我們關心的,不是你是否失敗,而是你對失敗能否無怨。」
撰文:潘天惠
更多訪談錄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