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救中國 (高天佑)
昨文〈諾亞方舟難救中國〉一文見報後,引起不少迴響,很多讀者追問,在這麼悲觀情況下,還有什麼方法「救中國」?當然有,其中一招是MIT(Made in Taiwan)。筆者早於上月底寫過〈大灣區不如台灣區〉一文,指台灣憑着特殊身份,可望取代香港,扮演中美進入新冷戰時期的緩衝窗口,包括承接大陸部分高科技產業鏈,讓中國經濟不致斷糧而崩潰。隨着貿易戰惡化為科技戰,此一求生方向更為迫切,而鴻海老闆郭台銘參選台灣總統,恰巧可以是這盤大棋之重要一環。
科技產業搬寶島 當台商回歸
實際上,中國大陸現時整個半導體產業,基本上是由日月光、大立光、聯發科、南亞科等台商,自九十年代起攜着技術和資金「西進」打下基礎,而且至今仍掌控接近一半命脈。就以目前在風眼中的華為為例,去年首次公布21家核心半導體供應商名單,當中台商佔了10家。再擴大至整體科技產業,去年大陸對美國出口(按金額計)10大科技企業,其實有8家是台商,包括富士康、昌碩、仁寶、達豐等。
因此,現在若說要把部分產業鏈搬到台灣,其實絕對不是由零開始,反而更近於「台商回歸」而已。畢竟30年前大批台商西進,一來為了大陸的廉價勞動力,二來想要開拓當地龐大市場。不過,如今半導體產業已經高度自動化生產,廉價勞工不再是關鍵因素(何況兩岸大學生薪酬差距日益收窄);成熟的全球化產業鏈及運輸網絡,亦令短短海峽兩岸之間的物理距離微不足道。
有利美監控 給大陸一條出路
從美國角度看,正如昨文指出,由貿易戰到科技戰,意在抑制中國的發展速度,令這個老二永遠不能挑戰老大,但卻又不想「逼虎跳牆」,否則這個13億人核武大國若被迫到絕路或者陷入動亂,勢必引發全球大災難。所以如果容許美國的科技專利、芯片、生產設備輸出到台灣,經過MIT之後再銷往大陸以至全球,正可給予中國一條出路;就像五十年代韓戰期間,美國對中國實施禁運,但「隻眼開隻眼閉」,默許物資經香港輸往大陸。
再者,高科技產業鏈遷到台灣後,美方便可派「巡視組」長駐寶島,確保不會有強制技術轉移、偷竊知識產權等問題,而這正是中美最新經貿談判當中,中方「三大不能接受底線」之一。
對中國大陸來說,形勢比人強,若讓部分高科技產業鏈遷回台灣,儘管會損失一點GDP和就業職位,總好過陷入全面科技禁運、倒退回3G時代。此外,既然產業鏈外遷難以避免,比起流失到東南亞國家,台灣起碼算是一家人,同時中資可透過參股、技術合作、市場合作等方式,繼續緊密參與其中。
郭台銘成最佳「超級推銷員」
當然,所謂「商人無祖國」,產業鏈轉移十萬火急,東南亞各國以至特朗普口中的美國本土都想搶佔這批肥肉,留給大陸和台灣的機會窗口稍縱即逝;特別是台灣須在產業、人才、稅務、能源等政策上展現優勢,主動爭取廠商東遷落戶。
在此背景下,試問誰會比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商、第三大私營僱主富士康老闆郭台銘更加適合擔任台灣總統兼MIT「超級推銷員」?起碼他比誰都清楚科技廠商最在意哪些因素,以及政府怎樣配合協助,更不用說他在美國蘋果以至中國科技行業之間的信譽和威望。
昨文盛讚華為老闆任正非深具遠見,早於10年前便預見到今日中美交惡,押重注推動「諾亞方舟計劃」安排備胎;那麼商業成就不亞於任正非的郭台銘,固然亦必遠見過人,所以他今次毅然放下生意帝國而參選總統,背後或許有「很大一盤棋」。橫看豎看,他都比只懂喊「高雄發大財」猶如念阿彌陀佛的賣菜郎,更適合扮演重振MIT、帶領「台灣發大財」的關鍵角色。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