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GEM,大家會第一時間想起歌手鄧紫棋,抑或股市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話說港府現正檢討創業板定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周三出席立法會時,遭多位議員連環炮轟,指政府「生仔唔養仔」,坐視GEM一潭死水。其實問題是本港優質創業公司有限,內地初創企業又太「大」,動輒夠條件登陸主板。市場缺乏good fish,創業板淪為「渾水摸魚」天堂,當局既須保障投資者,又要促進市場暢旺,左右為難。
創業板改革後水清無魚
創業板由聯交所(港交所前身)於1999年設立,當時正值dot-com狂熱,港府擬藉此助推科網創業活動。但隨着千禧年後科網泡沫爆破,創業板也趨於沉寂,更逐漸變質為「啤殼」樂園。部分業界人士利用該板IPO門檻較低,把一些質素欠佳生意「化妝」後打包上市,再申請轉主板,最後「賣殼」獲利,這些活動被視為違背了創業板原意。
有見及此,當局於2018年對創業板進行一次大改革,包括提高上市門檻(最低市值由1億元增至1.5億元,公眾持股價值由3000萬元上調到4500萬元,現金流要求由2000萬元變成3000萬元;同時禁止「全配售」IPO,最少10%公開發售),並將之定位為獨立交易板塊(而非「升呢」往主板之踏腳石),取消簡易轉板機制。自此「創仔」股份想申請轉掛主板,難度無異於直接申請IPO。
水清無魚,該次大改革之後,創業板愈來愈受冷落,幾乎令人遺忘,新上市公司數量由2018年的75間,到2019年急降至15間,去年只剩8間,今年上半年更只得「一千零一間」。8月份,創業板每日成交額僅約3.2億元,較2017年同期(改革前)的4.6億元進一步下降30%;反觀主板成交額,則由2017年8月份約900億元,大幅增加至今年同期的1590億元。
為改善情況,港府現正再次檢討創業板定位,希望激活這池「死水」。負責其事的財庫局局長許正宇本周三在立法會遭多位議員針對創業板問題連環質詢。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批評許正宇「抹黑創業板」(局長提到2018年改革緣於該板被市場濫用,出現股權高度集中、流通量不足、股價波動、借殼轉板等問題),又謂內地政府近日宣布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協助中小企上市集資,港府卻似乎反其道而行。
可轉型灣區上市快車道
講到底,創業板顧名思義,旨在讓創業不久的相對中小型公司上市,有機會獲得融資,助其發展壯大。但本港經濟早已趨於成熟,加上700多萬人市場始終有限,不會有太多符合標準的「優質創業公司」。另方面,創業板也向內地企業開放,惟內地14億人市場巨大,稍具名氣的初創公司基本上有資格直接登陸主板(尤其在主板准許豁免盈利測試後)。
隨着北交所成立,內地「省級」和「市級」初創公司將有更明確A股上市路徑,香港創業板即便加強在內地推廣,根本不容易爭生意。正如鄧紫棋在香港唱廣東歌出道,後赴內地發展大紅大紫,由「香港GEM」變成「中國GEM」,甚至贏得國際名氣,獲吹捧為「宇宙GEM」。香港創業板亦須搞清楚定位和方向(例如可考慮轉型為「大灣區創業板」,為區內中小企提供上市快車道),才可讓人們談到GEM時,不只想起「小巨肺」。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