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鏡頭掃臉測心跳血氧 (PanopticAI 黃君朗)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健康監測裝置需求急增,血氧計等一度斷貨。有本地初創研發人工智能(AI)方案,以手機鏡頭掃描臉部皮膚,便可測量心跳、血氧等健康數據,並計劃與社聯合作,引入本地老人院應用。這次請來PanopticAI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黃君朗,分享技術特點及發展方向。
主持:(陳)陳偉健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黃)黃君朗 PanopticAI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陳:如何以手機鏡頭量度心跳、血氧等健康指數,相關數據有何作用?
黃:每當心臟泵血至身體不同部位時,血流都會在皮膚呈現顏色變化。一般血氧計或心跳計等接觸式儀器,就是透過燈光照射,配合感測器量度顏色變化,推算出血氧或心跳等指數。我們的AI健康監測系統,其技術原理與傳統方法類似,但就以智能手機或筆記簿電腦的鏡頭,取代傳統的感測器。
用戶啟用軟件後,在一般燈光下,只需要對準鏡頭微笑,系統以AI演算法及訊號處理技術,能夠於30秒內分析額頭、臉頰等皮膚較薄位置,藉肉眼難以察覺的血流變化,計算出心跳、血壓、血氧等身體健康數據。
獲得數據後,系統就可協助醫護人員作初步評估,例如護士在診所收症時迅速了解求診者身體狀況。系統基於所收集的身體數據,能夠推測當事人患上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甚至有否機會感染新冠病毒。
量度心率準確度達99%
陳:系統準確度如何?會否受到膚色、燈光等因素影響?
黃:畢竟方案屬於遙距監測系統,測量準確度會受燈光、距離、膚色,甚至是用戶化妝與否等因素影響。可透過收集更多數據,訓練AI模型以排除相關因素影響。惟現有數據大多以膚色較淺的黃種人為主,團隊將收集不同膚色用戶的數據,進一步完善AI模型。
研發期間,團隊會把方案的測量結果,與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可的接觸式儀器對比。心率監測方面,AI方案測量準確度可達98%至99%;血氧監測方面,與醫院目前使用的醫療級監測系統相比,誤差則在2%以內。而血氧監測相關的研究論文,早前已向電腦視覺與模式識別國際會議(CVPR)提交,現正接受同儕審查。
方便護士瀏覽追蹤
陳:系統可以應用在哪類場所?
黃:疫情期間,大家希望盡量減少接觸。團隊將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合作,計劃在今年中開始,於旗下的社區中心或老人院開始試行AI健康監測系統。院方於平板機安裝AI檢測程式,就可為長者量度心率、血氧、血壓、心跳變異程度等健康指數,甚至可把軟件安裝在長者的智能手機上。
其中監測心跳變異程度,旨在連續量度心跳速率的變化,若發現指數不平均,即代表心臟或有健康毛病。指數亦用於分析長者的精神健康狀態。系統收集數據後,可在後台為長者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方便院舍護士瀏覽及追蹤。系統記錄到異常情況,亦可發出通知提醒。
將向大眾開放免費版
陳:為何有AI技術應用在健康監測的想法,未來有何發展方向?
黃:本港疫情爆發前,團隊已為港府研發智能發燒監測系統,部署在香港國際機場、啟德郵輪碼頭及各個關口,以鏡頭監測入境旅客體溫。後來,獲不少機構接洽購買方案,於是成立初創繼續研發,拓展發燒監測以外的應用方向,期間獲得科大創業中心、貿發局及科技園支持。
我們發現有更多機構在第五波疫情爆發後,願意嘗試使用新科技;如沒有這些考驗,本港科技初創很難繼續成長。早前更有保險公司查詢,研究把我們的AI監測方案引進保險公司的個人健康管理平台上。
公司現時主力開拓本地市場,在今年的世界流動通訊大會(MWC),團隊亦參加了香港科技館,把握機會與海外企業接洽。除了準備未來的種子輪融資,團隊完成老人院的測試後,將為AI健康監測推出免費版,供一般市民使用。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