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語音App助舌癌婦「說話」 中大應港青求援 「留住媽媽聲線」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親人簡單一句問候,如春暉沁入心扉。九十後港青潘楚騫的母親Jody舌癌復發,須接受手術切除舌頭及聲帶組織。他為了留住媽媽聲線,在連登討論區(LIHKG)發帖求助,未幾被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李丹的團隊發現。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語音合成技術,把Jody的聲音還原,又夥拍本地科企開發專用應用程式(App),協助手術後失聲的Jody,透過手機以自己的聲音跟他人溝通。
輸入文字轉化為原聲播放
李丹的團隊為Jody所研發的手機程式,主要讓Jody把輸入的文字,轉化成她本人聲音播出。Jody在訪問期間,親身示範使用程式,記者比較程式的播放效果,以及Jody手術前的錄音,發覺兩者相似度頗高,語音質素接近即場錄音,沒有機械發聲的感覺。
不過,整套技術亦有其限制,例如只支援繁體中文字,再轉為廣東話語音,若Jody輸入簡體中文或英文字,整句句子只會以機械聲播放。負責訓練AI模型的李丹高足、中大電子工程學系博士生譚達新指出,中英夾雜向來是港人說話方式,「但混合語種是語音合成研究的困難之處,先做好一個足夠讓Jody應付基本日常生活的版本比較重要。」
年約60歲的Jody早年患上舌癌,今年因癌症復發而需要切除舌頭及聲帶大部分組織。潘楚騫憶述,當母親知道自己將會喪失說話能力後,曾對他說:「你一定要記住我把聲呀。」
如何記住甚至留住一個人的聲音,潘楚騫苦無頭緒,他的女朋友於是代他在連登討論區發帖,引來一眾巴打絲打熱烈討論,網民留言足足有20頁,更吸引到博士生馬敬恆的注意。
在中大攻讀電子工程學系的馬敬恆,把帖子發給老師李丹,「我很熟悉教授的性格,他一定願意幫手。」果然,李丹獲悉潘楚騫的處境後,估計團隊有辦法幫忙,於是吩咐馬敬恆在連登留下聯絡方法,邀請潘楚騫主動接洽。
當時已是今年6月中,距離Jody月底接受手術不足兩星期。李丹隨即安排Jody前往中大校園內的錄音室,完成約15小時的錄音,以採集數據訓練AI模型。團隊把錄音去蕪存菁(如刪去停頓位)後,最終可用以訓練AI模型的有效數據,只約7至8小時。
錄音內容主要包括日常說話(例如你會唔會參加下星期嘅派對)、講兒童故事和誦讀聖經,「不可求其取一份報紙叫Jody照讀,因為那不像她平時跟人說話。」
李丹續說:「講兒童故事的好處是語氣有多點變化,我們叫Jody盡量用回自己聲線去講,別扮小朋友聲;至於讀聖經,因為Jody平常有返教會,讀聖經是她生活一部分。」
採集數據後,譚達新與另外幾位博士研究生編寫代碼,並設計和訓練AI模型。開始訓練約兩天後,電腦逐漸懂得以Jody的聲音播放文字,「但很多時候,一句句子的轉化效果理想,不代表所有句子都一樣,因此要反覆測試。」自九十年代已從事語音技術研究的李丹解釋,廣東話的多音字很多,訓練AI模型時須留意,「以『門』字為例,大『門』及走後『門』的讀音已不同。」
廣東話多音字增加難度
完成AI模型訓練後,接下來李丹找來之前曾一同研發聽力測試方案的本地科企尚普(Ximplar)董事長李沛鏜,以及該公司的軟件工程師雷淇鈞,由他們花約兩星期製成首個版本的手機程式。李沛鏜坦言,程式有不少地方要改進,只能邊用邊改。
例如現時程式容許Jody把AI合成的語音,分享至WhatsApp、Telegram等通訊軟件,這功能是根據潘楚騫的意見而增設的。李丹則希望進一步運用AI及GPS(全球衞星定位)技術,按照Jody身處位置作出句子建議。此外,目前系統有部分讀音,以至標點符號停頓位置未夠準確,仍需逐步改善。
身為用家的Jody透過程式表示,「自己平時好鍾意講嘢……非常感謝大家為我製作呢個程式,我感覺真係留低咗我把聲。」然而她指出,輸入文字後,資料載入(loading)速度「唔夠快」,其丈夫潘先生補充,目前Jody要打完一句句子後,語音才會播放,如果可以一邊打字,一邊播放語音,效果會更理想。李沛鏜及雷淇鈞相信,若將AI語音合成模型直接存放在手機,資料載入速度有望加快,惟需要不時手動清除資料及快取,以免手機容量被擠爆。
採訪、撰文:陳子健
延伸閱讀:
科研成果落地 意義勝寫論文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