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WFHF狂想曲 (高天佑)
林肯講過:「你可以蒙騙所有人一陣子,或者蒙騙少數人到永遠,卻不可能永遠蒙騙所有人。」此番哲學邏輯,也可套用於近日全球掀起的WFH(在家辦公)潮流,演繹為「大多數人都可以WFH一陣子,少數人能夠永遠WFH,卻不可能全部人永遠WFH」。
節省成本提升員工效率
自新冠疫情爆發後,全世界被迫進行WFH大實驗。結果證明,起碼在短時間內,大部分文職工作確實可以居家遙距處理;至少直到目前,全球經濟大致仍在暢順運作。正因如此,近日有企業進一步推出WFHF(Work From Home Forever,永遠在家辦公)措施,把一些工種轉為長期WFH,率先試行的包括Facebook、Twitter、Shopify等科網巨企。
香港網企9GAG甚至把其位於荃灣的7000方呎辦公室退租,所有員工永遠改為居家工作;該公司行政總裁陳展程認為,此舉不但可以省回每月20萬元租金及燈油火蠟,同時令同事們工作更具效率。
在此浩蕩趨勢下,不少人認為全世界的工作及生活模式將出現大變,更有人揚言「Office辦公年代已結束」。一些「磚頭」投資者則深感憂慮,事關當人們普遍「班師回家」辦公,位於香港中環、紐約曼哈頓、倫敦金絲雀碼頭、上海陸家嘴的高聳甲級寫字樓,還值錢嗎?
無論如何,WFH肯定會是一種趨勢,問題在於其演進速度和程度。現在看來,高呼「Office年代結束」的人可能過於樂觀,擔心「中環中心唔值錢」的人就或許太過悲觀。
傳統的Office辦公模式固非完美,卻也有其優勢,包括讓核心員工能夠直接、面對面、高頻率溝通,這種效果始終難以取締。若說WFH+Zoom可以永遠取代Office辦公,那麼莫非一家四口日後亦可各自居於天涯海角,只靠FaceTime聯繫感情,今生不再見面?
具體而言,有一些工種及某些性格的人,最適宜於WFH。例如只涉及單線滙報、工作按件計效的平面設計師、程式員等,改為WFH對他們的工作不會有太大負面影響。又好像天生抗拒約束、不喜歡朝九晚五一族,傳統Office辦公對於他們猶如枷鎖,反會折損效益,改為WFH等於大解放如魚得水。
其實,在Office和WFH之間,無從斷定哪一款才是「王道」,關鍵在於效益的取捨、平衡。放眼將來,相信絕大部分企業會奉行某種混合hybrid模式,既有些同事改為WFH,亦總須有人繼續在Office上班。
居住空間狹窄易生摩擦
香港的情況尤其特殊,外國改行WFH通常「在整體上」節省了空間,事關打工仔的住所夠大,有書房有偏廳有地庫又有花園,回家辦公毋須額外增加面積,即是說在Office省回的空間就是「淨賺」了。反觀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161方呎,一個「中產」家庭,一家三口住所面積約只有480方呎,所謂「主人房」擺了雙人床和衣櫃後,轉身也有些兒勉強,未必再容得下書枱,客飯廳又有小孩子干擾,莫非只能躺於睡房床上「辦公」?假若夫妻兩人都要WFH,每人佔半邊床位,由朝到晚肩碰肩捧着Laptop工作非常親密。
最近幾個月香港很多人被迫WFH期間,已導致不少夫妻感情產生危機,皆因每日24小時共對於狹窄空間,猶如困獸鬥,除非是小情侶剛熱戀,否則只會把對方缺點無限放大,愈來愈看對方不順眼(一些老夫老妻在退休後突然離婚,亦是同樣原因)。若在外國寬敞居所,起碼可以每人佔一角,例如女戶主使用書房,男戶主進駐偏廳,大家偶爾在廚房斟水時閒話兩句家常,輕輕kiss一下,尚可相安無事。
比對之下,Office在使用面積上其實是很高效的模式,香港大多數中低層文職員工的partition僅約30方呎,再加上pantry、廁所、會議室的平均攤分面積,總共每人佔大約60方呎。若要轉為理想、可持續的WFH模式,每人住所空間起碼要增加100方呎(即便在主人房劃出兩個partition,也難維持足夠的夫妻空間),意味WFH對整個社會的建築面積佔用有增無減,「土地問題」更嚴重。
在美國矽谷的網企,WFH對於很多員工是一大賣點,提供更大自由度。不過在香港,日後的招聘廣告可能標明「提供Office辦公」(就像1950年代工廠請人「包兩餐一宿」)才具吸引力。可以預見,只要香港的商業活動依舊活躍,中環商廈業主們便毋須太擔心WFH令其磚頭大幅貶值。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