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項目管理選Waterfall還是Agile?(黃岳永)

By on June 22, 2018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基於不少項目只會臨近完成時才可以進行測試,因而設計上出現問題便難以在中途察覺。(路透資料圖片)

基於不少項目只會臨近完成時才可以進行測試,因而設計上出現問題便難以在中途察覺。(路透資料圖片)

現代項目管理一般使用「瀑布模式」(Waterfall ),簡而言之是一切按計劃進行。由建立網頁到推出新產品,甚至是建立新鐵路、打造豪華車站等大型基建工程,這種管理方式幾乎適用於一切項目。問題是結果可以一如預期嗎?

不妨從頭開始檢視一下「瀑布」的打造方式。在一切開始之前,管理者要先作出系統分析,包括就各種情況進行假設以及預計用戶需求的變化,一般需時數月甚至年計時間來完成;隨後開始設計、估算成本及擬定時間表,這個過程又需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

等到最終設計、預算及時間表落實,無論是透過招標建造或自行製作成品,又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完成後還要花時間測試和驗收。一般來說,規模愈大的項目,花費的時間便愈多,由策劃到落實「計計埋埋」沒有幾年時間根本就不可能辦到。

現時大部分項目普遍採用「瀑布模式」管理,大學商學院或企業管理亦是以這種機制為主,但愈來愈多例子顯示這種管理模式存在相當風險,可能是來自設計上的缺失,亦可能是執行時的漏洞。

按照項目計劃,任何步驟的延誤都會導致下個環節出現問題,然而在香港這個時間成本為全球數一數二昂貴的地區,延誤代表重大的經濟損失。為了確保不會因延誤而受責甚至賠償,項目管理者便傾向將最後測試及驗收時間用作緩衝,亦意味犧牲了對項目質量的監管。

基於不少項目只會臨近完成時才可以進行測試,因而設計上出現問題便難以在中途察覺,尤其是當被告知項目的各個環節均能如期落實,更可能會產生一種進展良好的錯覺,減低了管理者的警覺性。一些耗時經年的項目,即使開始時設計方向正確,惟隨着時間過去,市場需求出現改變,舊設計難以作出配合。最終結果便只有供求不能配對,用家投訴亦只能「意見接受,設計照舊」。

相對而言,創業或科創公司普遍使用的「敏捷模式」(Agile Model)善於在不可預見的環境中快速反應。我並非是指「Agile」較「Waterfall」為佳,但在一些項目包括政府工程,「Agile」的管理的確有其優點。

項目管理者在建立整體規則、方向和預算之後,便可交由旗下各團隊針對自己專長範疇運作,確保各部門保持聯絡之餘,亦要與客戶作密切溝通,這種做法反而更有助計劃落實和執行。畢竟在現今世代,能坦然面對突然出現的變化並有效解決,才是成功之道。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