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阿里巴巴投資人:創投不是賭博(劉羽葳)

By on February 28, 2015

本文作者劉羽葳為香港電台普通話台「e線金融網」主持,為《信報》撰寫專欄「葳望神州」

于立峰旗下的紀源資本,是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人。(網上圖片)

于立峰旗下的紀源資本,是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人。(網上圖片)

中國科技企業近年披荊斬棘,發展極其迅猛,對於投資者而言,怎樣的科技公司值得投資呢?此次筆者特地訪問了紀源資本合夥人于立峰先生。紀源資本管理資產達22億美元,是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人,在阿里巴巴集團創立初期階段就開始了持續的投資,獲得數百倍的收益;更成功投資了包括滴滴打車、去哪兒網、土豆網等知名互聯網公司。

「我是沒有失敗過。」當問到做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又稱創業投資)是否失敗過時,紀源資本的合夥人于立峰這麼回答。「非圈內人都會說,一般的風投都是二八原則,用20%的成功,彌補80%的失敗。但是做風險投資的人,做每一個投資的時候都是想要成功的,做風投不是賭博。」

篩選項目靠大小門

于立峰提出了投資中「大門小門」的理論。「大門」是指在大的市場環境下,選擇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小門」指的是在大市場與行業的前提下,投資準則是目標公司是否最具潛力的一家公司,公司的團隊有沒有能力撐起公司未來的發展。

于立峰目前關注的領域有3個板塊──物聯網、大健康領域和節能環保的領域。他認為,移動互聯網在傳統行業的切入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就是「大門」;在這個領域找一個投資的目標,就是找一個「小門」。基於這種思考,他的基金投資了包括無人機、智慧家居在內的跨界投資專案。「中國市場在這3方面都大有可為,但環保、醫療方面美國已經比較成熟和飽和,所以沒有中國市場發展前景那麼大。」

紀源資本自從2000年成立以來,一直關注中國和美國兩個投資市場。「過去我們比較看重美國的商業模式怎麼在中國去移植、去應用,但現在我們也發現有一些中國的成功的技術、公司和商業模式,在美國同時也是能夠得到應用和發展的。」 談到中美兩地投資的區別,于立峰說,矽谷的技術創新比中國更先進,但中國宏觀市場比較大;中國的創業者多,湧現出許多草根創業,而美國的創業市場比較成熟,法規比較完善,可以引進中國。

于立峰把自己叫做「友好的管理型投資人」,又說:「投資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點。」他的團隊會幫助公司找到最適合的人才,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企業緩解現金流的緊張。「比如我們當時投資了一家公司,在內地,私人企業銀行借款有時會有困難,我們就通過自己的網路,幫他從別的銀行體系借款。」

估值雖高仍有可為

于立峰承認,相比美國已經成熟的同行而言,中國的互聯網的公司估值非常之高,可以說已經產生泡沫。這種高估值的產生有3個原因:

第一、中國的資金多,項目少,供求關係不平衡;

第二、由於阿里巴巴等企業過千億美元估值的領頭效應,讓投資者對中國項目遠期回報的期待上升;

第三、現在湧現的一些公司,本身質素就非常好。

不過,于立峰也談到創業者有時對自己的估值不夠理性,看到別人的估值高就盲目要求高估值,讓投資人也十分頭痛。但這種泡沫不是停的理由,估值的高與低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作為投資人,他們更看重未來的發展空間。「目前資金泛濫,VC也是風起雲湧,所以我們對未來還是很樂觀。我們不會停,但是會把握住自己的節奏。

文字整理:吳若琳

更多劉羽葳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