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評測包羅萬有 (聶飛)
開箱評測早在2005年YouTube誕生前已流行;數碼愛好者在博客或論壇展示電子產品,有時會為照片配上文字,有時則上載短片,他們希望記錄開箱一刻的興奮,或跟網友分享使用體驗,討論產品讓人驚喜與不足的部分。
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在2006年收錄「開箱」(Unboxing)一詞,當年《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道,世人對開箱評測視頻充滿狂熱,以Sony的PlayStation 3為例,其中一個開箱視頻在一個月內點擊量逾7萬,與此同時在YouTube、博客與科技網站備受關注,更有微軟Zune音樂播放器及任天堂Wii遊戲機等產品的開箱。
觀眾有參與感
不少報道對開箱儀式背後的意義作出解讀及剖析,「開箱網」(Unboxing.com)首席執行官Andru Edwards把評測視頻稱為「極客色情片」(Geek Porn);他認為拆開產品包裝時的興奮與期待,就跟脫衣舞娘寬衣解帶差不多,據稱蘋果的產品,細緻到箭頭方向、顏色深淺及膠帶寬度,在出街前,每一款產品包裝都經過數百次改動。
那是對物慾之代償滿足,或渴望擁有而買不起的產品,視頻可暫時滿足慾望。研究神經營銷的專家Martin Lindstrom指出,人體大腦有一種「鏡像神經元」反應,看開箱評測時,產生身在其中的參與感,會被對方的情緒感染;「真實」亦被認為是開箱評測的其中一個價值,通常開箱評測視頻會去掉廣告的硬銷成分,更客觀直接地評價,讓產品的狀態真實地呈現觀眾面前。
谷歌(Google)數據顯示,至2014年,YouTube已有逾2000萬個開箱評測,從手機硬件到試食零食、唇膏試色、遊戲試玩、限量版球鞋與迪士尼新款玩具等都可找到;觀看次數超過10億,以往正經八百的傳統開箱做法已不能再吸引觀眾眼球,開箱評測視頻的博主或網紅要絞盡腦汁以吸引觀眾注意。
現今,觀眾已不滿足於新款產品零死角零瑕疵出鏡,他們寧願得到充足的專業資訊,甚至要求短片具有娛樂性和刺激性。
對象漫無邊際
《福布斯》(Forbes)雜誌數據顯示, 去年最賺錢的前十位YouTube視頻博主,榜首為做玩具評測的7歲小童Ryan Kaji,頻道在2018年預計進賬2200萬美元;數據監控公司Social Blade網站估算,兩個排名靠前的Unbox Therapy及Marques Brownlee,年收入分別達到200萬及300萬美元。
隨着拍攝工具的便利與視頻平台多樣化,如今創作開箱評測視頻的門檻已降低,從貓糧、紙尿褲、生髮水、方便火鍋,到淘寶貨如懶人穿襪器、吃麵神器、煮蛋計時器等,甚至保險、減肥健身操等,都有「白老鼠」以開箱評測的名義去親身測試,而評測對象漫無邊際,淘寶、大眾點評與豆瓣,都不過是近十幾年才出現的互聯網產品。
以三星Galaxy Fold折疊屏手機為例,假如8年前,視頻僅拍攝開箱展示產品,但過去一個多月,已出現至少10個視頻,包括開箱現場、上手打遊戲、對比幾款手機、談論折疊屏手機的未來,以及1000次折疊實驗等場景。
相片:網上圖片
其他聶飛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