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達根嘆港初創疫市融資難 家族投資者佔多 避險寧作壁上觀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在新冠肺炎疫情及世界政經局勢不確定下,創投基金出手變得保守,Innovate for Future(IF)召集人邱達根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到,初創投資期較長,由投資到退出或需時10年以上,故資金目前投資意願低,尤其是種子輪、Pre-A輪等早期項目,而香港創投融資情況更差,「美國及內地投資者以基金為主,最多謹慎一些,仍會投資;但香港主要是家族或私人投資者,當風險增加時,可以完全不投資。」
早期項目無人問津
邱達根表示,市場不確定性提高, 資金普遍不願意出手投資,愈早期的項目融資愈困難,對估值的影響亦愈大。由於內地數年前經歷過資金退潮,變相已擠掉估值泡沫,早期項目估值已漸漸變得合理,故今次疫情的打擊不算太大;加上是以基金形式為主導,資金主要來自機構,即使逆市仍會出手投資,初創未至於完全不能融資。
相反,香港情況更嚴峻,因為創投基金的資金主要來自家族或私人投資者,在最壞情況下,這些資金可以完全不看項目、不出手投資。「一些大家族的資金幾乎沒有限制,變相不會單看香港的項目。」
此外,香港的基金較關注後期項目,「這些項目生意模式已成形,更多是計數計估值,識做創投的人不多,偏後期的人有許多」,而創投基金除了投資外,還要利用人際網絡協助初創成長,絕不簡單。
他認為,本港情況已遠勝20年前,資金活躍得多,但數量跟美國和內地比較仍遠遠不夠,他年初已提醒旗下已投資的項目要盡快融資,否則須等到明年才有機會,並建議重新盤算現金流計劃,「生意好的初創可能更需要現金周轉,但目前願意投資的人少了許多,要重新留意融資時間表。」
分析大局揀熟悉行業
不過,並非所有行業都受累疫情,一些科技公司或醫療解決方案公司或受惠疫情,更快進入原本難以攻佔的市場。邱達根管理的基金主要投資香港及南中國較早期的初創項目,涵蓋金融科技、醫療科技及電商物流等,主要着重當中的科研基礎及技術含量。
他明言,不會刻意注視因疫情而短期冒起的項目,而是分析疫情對整個世界趨勢的改變,包括網上學習等,同時揀選自己熟悉的行業。
採訪、撰文:張浚浩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