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Google)旗下Google Earth宣布,最新推出「縮時攝影」(Timelapse)功能,通過加入1984年至2020年間合共2400萬張衞星圖像,展示過去地貌變化,包括亞馬遜森林遭砍伐、阿拉斯加冰川融化、人類城市發展等,Google宣稱為2017年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更新。
路透報道,新版Google Earth由2400萬張衞星圖像、800個精選短片及互動指南創建而成;有關衞星影像取自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以及歐盟的哥白尼計劃(Copernicus Programme)。
谷歌據報通過Google Cloud及數千台電腦,花上超過200萬小時運算時間,成功把20 PBytes的衞星影像,轉換為一條4.4萬億像素(Terapixel)的影片,規模相當於53萬部4K解像度影片;Google在其採用100%再生能源的數據中心,完成整個運算過程。
2400萬張衞星照組成
用戶開啟Google Earth後,只要點擊左方「旅行家」按鍵,再點擊「Timelapse in Google Earth」,即可瞬間飽覽數十年來地球的變化,甚或追蹤全球暖化等氣候環境問題。
谷歌亦夥拍美國卡尼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為Google Earth設定「變化中的森林」、「脆弱的美景」、「能源的來源」、「暖化的星球」及「城市的擴張」5個專題,記錄海岸線變遷、城市景觀,以至洪水、乾旱、風暴及熱浪等氣候變化過程。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谷歌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10年內,每年更新一次Google Earth;期望通過有關功能,喚起全球關注人類面臨的氣候變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