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虛實並用的現代管理 (鄧淑明博士)

By on February 22, 2022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據估計,香港地下公用管道總長度達10萬公里,至少是路面長度的47倍。另一方面,2018年的《審計署署長報告書》便指出,本港主要公用事業機構由1995年的10家,到2017年增加至18家(包括12家電訊機構),令建設和維修這些地下網絡的掘路工程相應增加,以致交通擠塞問題日益嚴重,而工程間協調欠佳,讓問題雪上加霜。

維修地下喉管一直困擾許多公用事業機構,在地下網絡密集的地方尤甚。先進科技可以如何協助解決問題、提升效率?美國新澤西州一個小城鎮Toms River的都市公用事業管理局(TRMUA)幾年前有一個創新的嘗試。這個人口僅10萬的小地方,運用尖端的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簡稱MR)協助地下喉管工程現場的工作人員,大幅減少工程成本、提高效率,也增強工地安全。

維修地下喉管一直困擾許多公用事業機構,在地下網絡密集的地方尤甚。(Freepik網上圖片)

維修地下喉管一直困擾許多公用事業機構,在地下網絡密集的地方尤甚。(Freepik網上圖片)

TRMUA轄下管理700公里的地下喉管和18個泵房。正因為地方小,更可大膽試用新科技。

當局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擴增實境(AR),運用的全息耳機配備音信、微型攝錄鏡頭、運動傳感器和可確定佩戴者相對地下管道準確位置的系統,令工作人員可以看到混合現實世界與地下管道的走線圖。投射出來的管道以不同顏色區分,令管道之間的關係和深度更清晰呈現,而佩戴者也可透過輕微移動或話音指示,提取相關資料並展示在眼前。同時,免提操作的智能耳機讓現場人員可與身處辦公室的工程師聯繫,讓對方同步看到現場實況,方便給予指引。一旦發現問題,例如注意到挖掘位置與其他喉管尤其高壓電纜太接近,可即時指示工人停止使用重型機械,改為人手挖掘,與過去需要現場人員以電話召喚工程師親赴現場才能解決問題,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運用GIS、AR、MR等先進科技,協助地下喉管工程現場的工作人員,大幅提高效率,也增強工地安全。(Freepik網上圖片)

運用GIS、AR、MR等先進科技,協助地下喉管工程現場的工作人員,大幅提高效率,也增強工地安全。(Freepik網上圖片)

今天,能投射資料、指引或影像的智能眼鏡和耳機等的應用逐漸普及,有工廠用它來指導機件維修、生產商用它來協助檢查品質、商戶向客人展示廚房或整套房屋裝修完工後的模樣。

不過,使用這些先進科技的大前提,是準繩及數碼化的地理空間數據。香港不少基建資訊已大體做到,只是仍有改善空間,例如近日在污水檢測中,當局便發現有些私人大廈的渠圖不完整或已作改動。因此政府好應該趁今次機會,填補這些空間資訊漏洞,既有助防疫,也促使香港能用上先進科技,踏上真正數碼轉型之旅。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