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重建如何地盡其用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上文提到,市區重建局的深水埗兼善裡項目,包括90幢樓高9層、樓齡超過50年的舊樓,重建遇到樓面面積大減、入不敷支、安置大批住戶等難題。要突破困局,須摒除過往視項目為單一分散的重建計劃,而是以較宏觀的市區更新角度來檢視,才可有效整合土地,地盡其用。
這種「規劃主導」思維,可使區內零星分佈的小公園、遊樂場及落成超過40年的體育館設施,重新綜合設計,為地區增加綠化和康體空間,令整個社區受惠。今次規劃創新之處是跨過長沙灣道,利用深水埗運動場週邊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概念,重置公園、遊樂場,以興建更先進的康體設施;同時,藉機加設便利舊區居民橫越長沙灣道、往來深水埗運動場的連接設施,把「舊區」和「新區」連繫起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協助市建局實踐這個宏大願景的「利器」,是以空間地點為核心的軟件地理資訊系統(GIS)。市建局以GIS為基礎開發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URIS),方便整理和分析龐大而複雜的規劃資料,包括市區土地用途、規劃要求、基建設施、樓宇狀況、人口分布等,並把數據顯示在三維地圖上,讓工作人員可準確分析不同市區更新模式的優劣、審視樓宇群附近有否適合的官地和社區設施作整合之用。這樣不單令「小區規劃」更加一體化,又能增加可發展的樓面面積,達致地盡其用,並提升項目的成本效益,同時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
以往沒有URIS的輔助,進行這樣大型規劃研究時,市建局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作前期可行性研究、向不同政府部門查找相關地段的地理資訊,並以人手整理,才可製定和比較不同的重建方案。
有了URIS後,不單處理資訊大為便捷,並可按照項目內現存樓宇群的核准建築圖則,構建三維虛擬模型的「數碼分身」,把凍結人口調查所收集的住戶資訊和數據實時傳送到這個數碼分身,從而全面掌握住戶的居住狀況和生活所需,提供支援。
市建局深明URIS對規劃及日常工作的重要性,因而投放不少資源協助員工掌握這項嶄新的技術,至今超過七成員工已完成相關的基礎課程。市建局在努力下,贏得今年「地理資訊系統應用特別成就獎」(SAG獎),可說實至名歸。
不經不覺,市建局已成立20周年。能夠見證他們成功將地理資訊科技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令工作流程更具智慧,同時幫助增強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實在讓我感到萬分欣喜。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