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老臣子姚映佳設計縱觀全局 勾畫旗艦級電腦
今時今日科技產品與潮物的界線愈見模糊,可以令商品一款又一款功能既佳、設計型格的設計師,對科技品牌來說極為重要。在聯想集團(00992),姚映佳演繹這重要角色接近四分一世紀,期間贏過享譽國際的「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及「紅點年度最佳設計團隊獎」,更曾獲選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大家熟知的2008年北京奧運「祥雲」火炬,便是出自他的手筆【見另稿】。身為聯想副總裁及首席設計官的他,近年已淡出拿起筆桿勾勒圖紙的最前線,早前來港擔任「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評審,接受本報訪問時,談起老本行依然眉飛色舞,「設計魂」絲毫不減。
姚映佳小時候已喜歡繪畫,「我覺得這件事好有型,很講求手和眼的協調能力,這方面我從小就蠻不錯,同學和老師也讚好。」姚父是位教師,見兒子有天分,鼓勵他努力學習,姚映佳因此走上了美術之路。
「當時我本想當藝術家」,可是隨着年齡漸長,他開始反思如何用美術解決問題和幫助別人,更領悟出兩者的分別,「做藝術,關注的是自己感受、對社會文化的情感,再將之放大,成為能夠引起別人共鳴的載體或傳達方式,設計卻是要先關注別人。」
姚映佳強調,設計講求功能性和跟生活結合,「讀中學時,我清楚自己其實更適合做設計,因為我對材料學、新科技也有興趣,人們在生活或工作上遇到困難,我都想去解決。」
創造力來自日常細察
目標明確,姚映佳向着標杆直跑。1996年大學畢業後即加入聯想,當年正值集團銳意發展家用和手提電腦時代,「那時管理層揚言,產品要有設計,公司要關注用戶(的需要)。」
姚映佳是聯想首名設計師,惟甫開始,同事們只視他為美工,無人知道這兩個崗位的分別,每當有人說他是美工,便要大費唇舌解釋,「美工是『你想怎樣,我去做』,設計師卻是『你有問題,我幫你解決』,那是有沒有創造性的分別。一年後,公司內已沒人再說錯了。」
創造力和設計觸覺,來自對日常事物的細微觀察,發掘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時候創新是個蒙太奇過程,把不相關的東西連在一起,再重新思考,然後有目標地學習一些新東西。」蒙太奇(Montage)是法文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
他認為「解決問題」這件事,是推動創新的兩大動力之一,另一個是科技本身,「就好像你想烹煮一頓法國大餐,你會按自己想法,找合適材料;但有時是你手上有這幾個材料,想好好運用,做好吃的菜。」
加入聯想後,姚映佳設計過不少旗艦級產品,例如1999年面世的第一代互聯網電腦「天禧」,令家居上網變得普及;筆記簿型電腦Yoga,也是他深感滿意的產品系列,其賣點是鍵盤可向後360度摺起「貼」着屏幕背,搖身一變成為平板電腦。
這款嶄新產品,概念當然也來自姚映佳的細微觀察和用心思考:人們愈來愈常到不同地方工作和旅遊,隨時隨地使用電腦和互聯網,促使筆記簿型電腦大賣,姚映佳及其工業設計團隊進一步希望,用戶即使身處狹窄空間(如飛機經濟位),仍可輕鬆使用。他透露,由於要克服產品結構的穩固性和散熱等問題,Yoga由構思到正式推出,花了超過4年,遠多於一般聯想產品的1年半至2年,「開發得快,是因為你要把握市場契機,而開發得稍慢,是因為你更相信明天、更確信自己正在下達一個正確決定。新技術和產品的創造,都要一個孵化(Incubation)過程,不太可能今天有一個好想法,明天就誕生一個好東西。」
升任管理層 由微觀到宏觀
聯想被《財富》雜誌評選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競爭對手自然多,無時無刻不處於作戰狀態,姚映佳提到,智能醫療設備是集團其中一個近年關注的範疇,2017年公司發布「智能心電衣」SmartVest,他期望這些設備有助人們(包括醫護人員)盡快獲取個人或病人健康數據,配合人工智能(AI)、雲端運算等科技,對健康作更好預測,「我現在參與設計的內容和角度,跟以前不一樣,會與團隊一起Think of a bigger picture(綜觀全局之意)。」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也有助他管理,「它讓我更客觀的發現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所以要更相信我的夥伴,也就是管理學上的Delegation(意指崗位及職務分配);只要你擅長這部分工作,我就100%信任你。」若設計思維和下放權力是姚映佳強項,那爭取資源就是他的弱項,「我不太懂去爭取,我會覺得不太好意思;若公司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多預算或人手,我就會覺得:『對呀,我可以再加班一點,再努力一點,就不要那麼多人手了。』但這想法真的不太好。」
46歲的姚映佳,在聯想已効力23年,人生盛年的一半時間都在這家公司度過;問他有無想過轉換新環境?「有時候的確會有一點點這樣想法」,他坦言,若一直負責個人電腦項目,或早已感沉悶,現擔任管理層,有更多機會接觸各行業,協助對方數碼轉型,「我對蠻多行業都很感興趣,現在有機會看到它們的不同,讓我學習到很多新東西。」
說到底,科技產品不單講求實用,與潮物其實相輔相成,設計出身的姚映佳,由昔日微觀的圖紙上一筆一畫,到今天宏觀的世界市場策略,自然深明箇中道理。
採訪、撰文:陳子健
延伸閱讀: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